《與魔鬼共騎》是李安的第六部電影,而他近期三部外語片幾乎都在題材上大幅翻新觀眾對他的期待與認識:《理性與感性》是英國風味的通俗劇,《冰風暴》則是對現代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冷冽解剖,而《與魔鬼共騎》甚至回到了南北戰爭!
這方面李安並沒有給予深度的著墨,但我們看到了陶比麥奎爾的父親支持北軍,他卻和一起長大的地主之子,聯袂加入支持南軍的游擊隊。相較於正規軍隊,游擊隊除了在邊境打仗多過前線,在組成上也有了更複雜的關係,你甚至可以看到在游擊隊裡有白人帶著黑奴一塊打仗的,龍蛇混雜之下,窩裡反或不擇手段的也大有人在。
但李安似乎在表面追求「平等」的主戰場以外,更從這幾個年輕人加入的游擊隊裡看到另一種平等的曖昧存在:那是貧窮的德國移民可以和有錢的地主之子結為莫逆,白人也有可能和黑人並肩作戰,甚至連年輕小寡婦都有生育與戀愛的自由。而這不是戰爭勝負所決定的,而是存在於這群年輕心靈的自覺與開放。他們闖入戰爭的複雜世界,而戰爭所強調的單純理想卻早已在他們身上實踐。
不過李安最後還是把他的電影導入一種家庭救贖的結論裡。最後從戰爭脫離的陶比麥奎爾,只不過才十九歲,卻成為珠兒飾演的年輕寡婦的新任丈夫及一個女嬰的繼父,這組新家庭在片尾展開了加州開墾之旅。而與他們同行一段才分手的黑人,其遠赴德州的目的,則是要尋找聽說被賣到那裡的母親和妹妹。雖然題材做了如此大的轉變,但李安對家庭價值的尊重與信任,依然有跡可循。
要指導一群新近演員(包括從來沒演過戲的珠兒)來詮釋一百四十年前美國年輕人的徬徨、膽識和成長,確實很不容易,更何況還牽涉到南北戰爭的歷史背景需要考據。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可以強烈感受到李安過去嫻熟的戲劇性,在《與魔鬼共騎》似乎並未完整地揮灑出來,內在主題與表面的節奏感,相較他過去的作品,也稍嫌弱了一點。
不過從他連續幾部外語作品的強大落差來看,李安不停試探自己風格的底線與能耐的大膽,或許也是創作者轉換跑道的自我挑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