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大提琴最愛的女兒」,杜普蕾可說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女大提琴家,卻因為多發性硬化症結束短暫一生,充滿傳奇與悲劇性的杜普蕾,現在終於以電影人物和社會大眾再見面了。
一部音樂家的傳記電影,想必有得聽又有得看:聽的是音樂家本人的精采錄音,看的是演員在詮釋音樂家生平的扎實演技,基本上兩者都接近「奇觀」性質。《無情荒地有琴天》在這部分很能滿足我。杜普蕾演奏的「艾爾加協奏曲」早已被列為超級經典,只要選對戲院,包準耳朵聽得出油。至於女演員愛蜜莉華森詮釋的杜普蕾,也幾乎無從挑剔,不僅在模仿杜普蕾演奏時超乎常人的專注與搖頭擺腦,讓人有「附身」之感;在體現杜普蕾的孤寂與歇斯底里等偏執情緒時,其滿溢的爆炸力,以及變化自如的神情,可謂絲絲入扣,令人不禁拿來和她的成名作《破浪而出》相提並論。
不過《無情荒地有琴天》拍不到《破浪而出》的極致,卻拍出了類似的爭議性。與其說《無》片在傳達杜普蕾的天才與藝術,不如說整片的重點是在挖掘她性格中的陰暗面。於是她跟姊姊希拉蕊之間的瑜亮情結,以及她近乎無能的人際關係,都被加以放大。由於杜普蕾是非常靠近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物,某些當事人甚至還在世上,於是本片近乎主觀(姊姊的觀點十分明確且被同情)但主人翁之一的杜普蕾卻已辭世的銀幕下現實,在英國或音樂界都難免惹發爭議,甚至以為本片近乎誹謗(因為杜普蕾被詮釋成極端、情緒化,甚至剝削姊姊讓姊夫跟自己上床的怪物)。
這種「傳記片貞操」的問題,向來難以避免,畢竟電影是指名道姓拍的,雖然導演已經刻意運用敘事技巧把電影分為姊姊和妹妹兩個部分來重複演繹同一段時間的事件,想要塑造類似公平的觀感,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發覺在形象塑造與角度取捨上,已逝的杜普蕾被放置的其實是個有些失衡的天平。這種結果可以預知,因為《無情荒地有琴天》是依據杜普蕾的姊弟所授權的小說拍攝,而非杜普蕾個人的傳記,因此某些露骨刻畫也就有了可議性。
如果先扣除這層倫理上的問題,僅關注電影執行的成果,本片對所謂天才內心的脆弱與平凡,人生競爭起伏的無奈,著墨得尚稱成功,不過絕大多數的光芒還是來自演員超水準的演技,全片節奏幾乎被愛蜜莉華森表演的愛恨感動牽著走,也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