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莎翁情史》之後,又一部以「伊莉莎白時代」為背景的電影推出了。只不過《莎翁情史》裡的伊莉莎白女王(茱蒂丹契飾演)是個既精明又威嚴的老婦,而以她為名的《伊莉莎白》一片,則由澳洲女星凱特布蘭琪詮釋伊莉莎白如何從一個未脫清純的公主變成權重一時的女王,在時空上,相當於《莎翁情史》的先聲。
不過看完本片,你會發現它更像一部穿著古裝卻富含現代精神的電影。導演血淋淋地呈現政治鬥爭的殘酷與現實,以及為了權力、或者只是生存,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並且特別凸顯了女性在當中自處及立身之道。
記得在《莎翁情史》,編劇讓伊莉莎白女王以一句意味深長的台詞對女主角說:「我了解,因為我們都是做男人事情的女人。」道出了某些身不由己以及因此開發出來的更大韌性。
到了《伊莉莎白》,則有點像是驗證這句對白似地,細膩地刻畫伊莉莎白如何從同父異母的血腥女王瑪麗手中存活,好不容易熬到繼位,又要面對遠在蘇格蘭的「法國瑪麗」的挑釁,以及國內反叛分子與教廷的合手推翻。從初期的束手無策、活像傀儡,到她逐漸展現治國魄力,以及最後在忠臣華星漢的道破與提醒下,真的「大刀闊斧」地剷除異己,併同宣示般地把自己「嫁給」英國,封了臣民的嘴,也開創了她漫長而在政績上光芒耀眼的黃金時代。
由於對政治與人之間的關係剖析深刻而俐落,使得本片清晰地展現了權力與性別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伊莉莎白》其實是一部披了古裝的現代電影,因為伊莉莎白在片中最被關注的無外乎是她在面對愛情、政治、個人與國家的選擇時,所流露的兩難及突破。轉化到時下女性對愛情與工作,對父權與自我認同的問題上,不但可行,而且分外鮮明。
或許也因為導演把重心放在這部分的企圖太明顯,以至於在交代歷史進程的部分,對於觀眾可能就有些吃力了。相較於《莎翁情史》的輕巧優美,血影幢幢又帶著歷史帷幕的《伊莉莎白》顯得沈重而較難下嚥。但是凱特布蘭琪在奧斯卡影后爭奪戰中敗給《莎》片的葛妮斯派特羅,絕對是非戰之罪,她在本片所展現的高明層次與演技難度,明顯要超越角色討巧的派特羅小姐。有趣的是這兩部時代貼近的電影,竟有不少男演員重複,像是兩片的男主角都是新近崛起的約瑟夫范恩斯(但是他在《伊》片幾乎完全被凱特布蘭琪的光芒蓋過,不像在《莎》片與女主角勢均力敵),奧斯卡
影帝傑佛瑞羅許飾演的侍臣華星漢,則以內斂卻充滿張力的表演,迥異於《莎》片的誇張逗趣。
雖然皆是巧合,但兩片同觀,確實盪漾著歷史詮釋與藝術趣味的多樣及可變,並且再度證明了古典題材也需要新精神灌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