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近年來,為了拓展年輕的觀眾群,大陸與台灣都在對傳統京劇做許多改革的動作,不管是劇碼時間的縮短、劇情張力的提升、人物角色性格的精練、表演身段與唱工的現代化、故事題材的遴選……這些所謂現代「新編京劇」確實呈現出各種與眾不同的面貌。不過最近由國立國光劇團所演出的史詩京劇《鄭成功與台灣》,顯然又為京劇嘗試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領域。
這個三百多年前的歷史故事之所以成為挑戰,是因為在台灣被殖民的這段歷史中,荷蘭人與原住民當然是必須正視的元素。只是想想看,讓金髮碧眼的洋人講京片子已經是有點奇怪的感覺,那麼,當這些穿著帝國軍服的西方人以及穿著山地服飾的原住民們紛紛開口唱起西皮二黃流水調,如何去避免那種荒謬的感覺,就成為首要的課題。因此編曲家朱紹玉除了使用台灣民謠「思想起」作為這齣戲的音樂基調,還大量地採用了其他民謠,如「六月茉莉」、「高山青」,這當然就是配合台灣本土族群與原住民的音樂特質;至於荷蘭人的歌曲部分,則盡量以西方歌劇詠嘆調的方式來呈現,不過這只是唱法的不同,音樂則仍然維持傳統的曲調。
視覺當然是另一個需要協調的重點,人物造型不管是明朝遺老或西方將領,要讓中、台、西共處同一舞台,觀眾剛開始大概都會不太習慣;但話又說回來,以前的京劇故事其實也不乏「和番」的例子,例如楊家將的故事裡,楊四郎的老婆就是個外國鐵鏡公主;而讓王寶釧苦等十八年的薛平貴,娶的也是番邦的代戰公主,可見得中外還是可以合璧。
當然這所有都得歸功國光劇團對戲劇的用心,《鄭成功與台灣》是他們繼《媽祖》之後,充滿實驗性的「台灣三部曲」第二部作品,並預計將在明年再推出第三部《廖添丁傳奇》,這也說明了他們對台灣在地文化的情感與關心。
編按:
《鄭成功與台灣》將自八十八年一月一至三日於國家劇院演出,意者請洽(02)2938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