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你是O或A?最新研究:血型影響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率有驚人差距

你是O或A?最新研究:血型影響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率有驚人差距
▲科學家透過大規模研究發現,人類的染色體基因可能影響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其中一個與血型相關的基因與感染率之間已出現明顯的規律。

中時新聞網 盧伯華

健康

shutterstock

2021-03-08 15:06

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一些研究人員發現某部份人比其他的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也更容易出現症狀,不同患者症狀的輕重也有顯著差別。科學家迄今只知道這些差異與基因與血型有關,但還不知道真正的因素,目前只知O型比其他血型感染率低12%、重症率低13%,而A型發生重症機率比其他血型則高出驚人的1.5倍。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說,英國提賽德大學(Teesside University)生物學教授蘭德(Vikki Rand)和博士研究生歐漢倫(Maria O'Hanlon)在學術網站「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介紹了這個研究方向。

 

▲科學家迄今只知道新冠病毒感染率與基因與血型有關,但還不知道真正的因素,目前只知O型比其他血型感染率低12%、重症率低13%,而A型的重症率尤其比其他血高出很多。圖為民眾抽血化驗。(圖/王文吉攝)

 

科學家認為,基因是此項研究的切入點,如果能找到感染與病毒的關聯,或許就能證明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強弱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而經過DNA序列上全部的基因組逐一比較,發現9號染色體和3號染色體上的兩段DNA與新冠肺炎有關。

 

報導指出,對西班牙和義大利患者的研究發現,3號染色體一小段編號3p21.31的區域裡有一個基因SLC6A20會與新冠病毒藉以進入細胞的ACE2受體互動,該段3p21.31是目前唯一已知與新冠重症有顯著關聯的遺傳區域,其基因變異被視為感染的風險因數,而這種染色體變異可能是從人類遠古祖先尼安德塔人那裡遺傳而來。

 

▲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群體以A型居多,而O型群體較不容易感染。更大規模研究甚至計算出,O型的感染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大約12%,引發重症或病死的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低13%。

 

至於9號染色體那一段是A-B-O血型系統,決定每個人的血型。這段基因顯示血型與新冠感染率存在著關聯,即某種血型的人是否相對更容易或更不容易感染病毒,以及感染後致死的重症率高低,也因此可以得知這些差異可能與血液內抗體的差異有關。

 

報導說,歐洲在疫情早期就有研究發現O型和AB型與新冠之間可能有關聯,疫情擴散後,研究規模擴大,統計上逐漸出現規律:A型的人比O型的人更容易發病,O型的人感染病毒後引發重症的機率比其他人低了許多。後續來自西班牙和義大利1600名患者的深入研究指出,O型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概率比其他血型患者低,而A型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概率是其他血型患者的1.5倍。

 

有一份公開發表的論文為這項研究提供了支持。該論文分析了7項互不相關的研究,樣本總計將近300萬人,其中包括7500新冠患者。結果發現,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群體,A型居多,而O型群體較不容易感染。加拿大更大規模研究甚至計算出,O型的感染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大約12%,引發重症或病死的風險比其他血型的人低13%。

 

問題是血型跟新冠病毒感染率有沒有關聯?根據2002-2004年SARS疫情的研究結果,O型血的人感染冠狀病毒的概率較小,當時提出可能的解釋是O型血液中的抗體或許能阻止SARS病毒侵入細胞,但此一有關SARS疫情的理論未獲驗證。

 

報導說,現在能夠肯定的是新冠病毒跟SARS一樣是冠狀病毒,科學家們希望更多樣本、更多資料和更多研究能夠帶來更多線索、發現更清楚的脈絡。

 

※本文授權自中時新聞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阿里巴巴台灣徵才》年薪最高638萬! 網酸工時高:沒有007 至少也會有996
阿里巴巴台灣徵才》年薪最高638萬! 網酸工時高:沒有007 至少也會有996

2021-03-08

被公司凹了嗎?經常性給與的「獎金、津貼」 勞保局:皆該納入月投保薪資
被公司凹了嗎?經常性給與的「獎金、津貼」 勞保局:皆該納入月投保薪資

2021-03-07

退休請領勞保年金》人人都可選「月領」或「一次領」? 勞保局:這2類人選不得!
退休請領勞保年金》人人都可選「月領」或「一次領」? 勞保局:這2類人選不得!

2021-03-07

「看到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 促使他把海廢變書包!31年代工廠打造零碳品牌
「看到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 促使他把海廢變書包!31年代工廠打造零碳品牌

2024-07-04

她棄常春藤名校,洄遊花蓮七星潭闖新路!跟著漁人摸魚、捕魚,近距離感受海洋永續
她棄常春藤名校,洄遊花蓮七星潭闖新路!跟著漁人摸魚、捕魚,近距離感受海洋永續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