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二年七月二日,喬納斯.沙克將小兒麻痺疫苗,打在身障、啟智的學童身上,當作人體試驗,之後大批民眾志願加入試驗,疫苗救活了許多人,沙克不但沒有申請專利,還更專注研發其他疫苗,盼能救世。
我們習慣用什麼衡量人的價值?
用「得到」什麼來衡量。得到最多錢、最高票、最大獎,得到美女、王子……。如果是用「付出」來衡量呢?
一九五二年七月二日,喬納斯.沙克(Jonas Salk)醫生將小兒麻痺疫苗,打在身障學校、啟智學校的學童身上,當人體試驗。消息傳出,攻擊聲浪不斷,他說出外界不知道的事,他、太太、三個孩子才是第一批人體試驗者,他們反應正常。他承諾任何學童出問題,由他負全責!
沙克是紐約俄羅斯猶太移民第二代,父母很窮,但相信教育能翻身,再窮也花錢給孩子讀書。沙克從小的興趣,是讀遍手邊的書,十六歲讀紐約市立學院,成績可上哈佛,兩道柵欄擋住他,一是貧窮,二是猶太裔。當時常春藤名校對有色人種與猶太人有限額,學生幾乎是白人基督徒,紐約市立學院、紐約大學既便宜又沒歧視,被稱為「窮人的哈佛」。
當醫生翻身,研發疫苗
沙克想大學後念法律,媽媽希望他當醫生,當醫生是翻身直接的路,他轉念化學,一九三四年畢業,進入紐約大學醫學院。一九三八年傳染病權威法蘭西斯(Thomas Francis)發現B型流感病毒,沙克成為他的助理。
沙克求學時,正時逢經濟大蕭條,紐約有各種讀書會,討論左派新思惟。沙克懷抱理想主義,吸引讀社工的多娜.林賽(Dona Lindsay),思想相同,彼此相愛,多娜的父親是有錢牙醫,開出條件,沙克有博士學位才准結婚。沙克一拿到醫生「Dr.」的頭銜,隔天兩人結婚。
沙克想拯救世界,不想做一次救一個人的醫生,他追隨法蘭西斯做研究。二戰爆發,美軍為避免一戰「西班牙流感」的重大傷亡重演,超前部署。一九四一年,找法蘭西斯研發流感疫苗,沙克跟著投入,成功製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