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近期甚至有臨床案例顯示,新型冠狀病毒不但主要攻擊肺部,在嚴重患者身上甚至會傷害腎臟,造成急性腎衰竭。醫師提醒,腎臟病友在疫情期間應加強自我防護,一般民眾也要對腎臟病的症狀提高警覺,因為初期通常沒有明顯徵兆。
根據統計,臺灣洗腎人口已超過9萬,但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許多腎臟病的病人都是出現臉腫、腳腫的情況後才就醫確診。
疲倦、水腫...腎臟病有5症狀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宇軒提醒,應注意「泡、水、高、貧、倦」等5個臨床症狀:
泡:小便起泡泡
水:皮膚水腫
高:高血壓
貧:貧血
倦:疲倦
若出現2個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醫院檢查。
遠離腎臟病,先控妥善制三高
醫師也提醒,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措施,對於減輕腎臟負擔、避免腎臟病極為重要,應避免高鹽、高糖、高油脂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這些也是導致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此外,臨床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人,會因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約有五分之一的高血壓病人最終也會走上這一步,顯示血糖、血壓的控制相當重要。
遵從醫囑服藥,切勿隨意停藥
不過,許多患有慢性病的民眾常因「吃太多藥會傷腎」的錯誤觀念,自行停止服用控制慢性病的藥物,或任意服用未經處方的藥物、不明草藥等,反而加速腎臟功能損傷。
許多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是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
改善飲食、生活習慣,有效護腎
其實,保養腎臟並不難。
賴宇軒醫師表示,護腎原則就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血脂肪、控制尿酸外,飲食堅持少糖、少油、少鹽,並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加上多運動,就能保護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