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升溫,許多衛教資訊都告訴大家要勤洗手,但洗手的方式和時機也要正確,才能確實達到防疫效果。
生活環境中,有許多細菌和病毒存在於物體表面上,不經意時,就有很大的機會藉由雙手,將物品上的病菌帶到的眼、口、鼻等黏膜引起疾病。因此需要透過洗手,降低病菌侵入身體的機會。
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羅景霳指出,洗手方式可以分為「濕洗手」、「乾洗手」,前者利用水和肥皂,後者則是利用酒精、異丙醇、丙醇等乾洗手液來洗手。
對付腸胃感染病毒,乾洗手效果差
濕洗手可以清除掉絕大部分的病菌,包括引發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但因為需要用水,相對不方便;乾洗手雖然方便,卻對於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會造成胃腸感染的病毒效果不佳,但對付新冠病毒則沒問題。
另一方面,羅景霳醫師提醒,洗手還要注意「方式」與「時機」,才能發揮其效果。
掌握洗手方式與時機,洗手後務必擦乾
1. 對的方式洗手
洗手時要充分「搓洗」。使用乾洗手液時,要用搓的將乾洗手液搓乾;濕洗手時,要搓出泡沫。
搓手時需依「內外夾弓大立腕」的順序,將手心、手背、指縫、指背、大拇指與虎口、指尖及手腕都搓到,才能確保清除手上的病毒、細菌,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有虎口、指尖和指縫,要特別注意。
2. 對的時機洗手
針對一般民眾,建議的洗手時間點如下:
1. 咳嗽或打噴嚏後
2. 照顧生病的人後
3. 如廁後
4. 處理食物前中後
5. 吃東西前
6. 手有明顯髒汙
7. 觸摸動物和處理動物排泄物後
8. 進出醫院前後
羅景霳醫師也提醒,濕洗手後必定要擦乾雙手,否則,潮濕的雙手反而更容易造成病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