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寒邪入侵身體,體內能量下降,腸胃蠕動功能趨緩,食物與水分的吸收速度也會因此變得緩慢,消化系統於是開始產生各種問題。
台灣夏季炎熱,許多人靠吃冰、喝冷飲來消暑解渴,但是夏天離開之後,卻留下一副過於寒涼的體質,首當其衝受害的就是消化系統。
吃冰、喝冷飲,最易惹寒上身
「吃冰、喝冷飲,容易形成寒涼體質,使腸胃消化功能受損。」一品堂豐原中醫診所院長張永明指出,寒涼飲食、寒涼天氣,這些外部的寒涼因子,一旦侵入身體,時間久了,便逐漸使體質變寒。
除此之外,身體內部也有寒涼因子。當體內臟腑功能失調或造血基因缺陷,導致造血功能下降,如地中海型貧血或缺鐵性貧血,會使身體血量不足而產生寒涼,中醫稱為「血虛」;另一種情況則是,因維持體內恆溫的腦下垂體功能逐漸老化,也會產生寒涼,中醫稱為「陽虛」。
血虛和陽虛都會造成寒涼體質,若仍不改吃冰、喝冷飲惡習,自然寒上加寒,傷及腸胃。
張永明指出,從能量的角度來看,當寒邪入侵身體,體內能量下降,腸胃蠕動趨緩,食物與水分的吸收速度也會跟著變慢,消化系統於是開始產生各種問題。
首先,負責將食物分解的胃與小腸,因蠕動趨緩,排空速度變慢,食物在此停留時間過久,便形成腹脹、脹氣或腹痛;接著,負責抽離糞便中多餘水分的大腸,也因蠕動速度變慢,水分滯留於腸道過多且過久,使糞便無法成形,導致腹瀉,甚至「完穀不化」,也就是吃進去的食物原樣排出,無法完全消化。
張永明門診時常見年長病患抱怨嘴巴吃東西沒味道、水瀉一天高達4、5次,且吃什麼就原樣拉什麼,也有頻尿現象,「這就是很典型的寒涼入腸胃的例子。」他說。
寒氣上身怎知道?排便情形與舌苔是觀察指標
如何知道自己已寒氣上身?第一個觀察指標是排便情形。張永明指出,「寒性腹瀉」的糞便大都為稀溏、水狀且沒有臭味;年長的人也有可能出現排便困難的「寒性便祕」,感覺大便在肛門口但卻排不出來,「這是腸子動能不足、無力推動腸道蠕動所致,與熱性便祕,糞便粗大乾硬而臭的情形不同。」
第二個觀察指標為舌苔。當寒氣入侵,腸子蠕動速度趨緩,腸道內水分堆積過多,舌苔就會白、厚且膩,代表身體寒化,濕氣無法被代謝運化排出。
對中醫來說,「胃」是廣義的概念,從口腔、食道、胃腸到肛門都屬於胃的範圍,而非單指西醫解剖學上的胃。因此,寒涼入侵不止傷及腸胃,就連口腔、食道、肛門都會受損。若仍不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任憑體質惡化,將使毒素累積,持續刺激腸胃;長期下來,痔瘡、瘜肉、管狀瘤,甚至細胞病變癌化等後果,就要陸續登場了。
從口腔、食道到腸胃,寒氣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
痰多、胃食道逆流、喉嚨卡卡等不適症狀,也都跟體質寒涼有關。張永明表示,吃進太多寒涼食物,會使消化腺體緊縮,口腔內唾液分泌量減少,影響唾液酵素初步分解食物的功能;這些未能初步分解的食物直接進入腸胃,便會使腸胃受到刺激。
腸胃受寒後蠕動減慢,食物過度停留發酵,會產生過多腸氣,氣體上逆,帶動胃酸上溢,造成胃食道逆流,引起咽喉至食道部位慢性發炎。「許多門診病患抱怨,咽喉至食道部位出現梗塞感,猶如梅子卡住,這便是中醫所說的『梅核氣』。」張永明表示,除了消化系統外,氣管也會因為寒涼入侵而影響排痰功能。
中藥材補血溫陽,提供身體動能
清楚禍因還不夠,要做到排寒,必須多管齊下。「首先,應從限制飲食著手,禁食寒涼至少一段時日。」張永明提醒,西瓜、香瓜、哈密瓜、水梨、橘子、柳丁、蓮霧等屬性偏寒的水果應忌口,並且嚴禁冷飲。
要特別注意的是,冰涼飲料除非透過加熱去除寒氣,否則即使放置一段時間回溫,寒氣仍無法有效去除,過度飲用仍會使體質變寒。
其次,可使用補血、溫陽的藥材,如當歸、川芎、生地、黃耆、乾薑等;或藉由當歸四逆湯、歸脾湯(當歸、棗仁、桂圓肉、遠志等)、小建中湯(桂枝、白芍、飴糖等)、理中湯(乾薑、人參、白朮、甘草等)等藥方,來提供身體動能。
同時,若搭配熱療,去寒效果更為顯著。張永明說,在家最簡便的熱療方式就是泡腳,可於攝氏40度左右的溫水中,加入些許生薑片或薑汁,泡腳約5分鐘左右;女性也可在肚臍下方的關元穴艾條灸或放一個暖暖包,讓血液進入子宮、卵巢,以增加體溫、排除體內寒涼。
亦可於足三里、關元穴等處,燻燒艾條進行灸療,以便提升身體溫度、溫經通絡、增加動能,但時間不宜過久,每次大約5∼10分鐘即可。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必可收驅寒之效,新的一年才有健康的腸胃作伴。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排寒養生除百病」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
購書去→紙本https://reurl.cc/mnnb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