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有多重要?若有缺牙,不止影響咀嚼,營養與生活品質都會出現問題,還會增加失智風險。牙齒,可說是守護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關卡,也是身體最頻繁使用的部位,自然不能輕忽!
也許你知道,要維持健康預防疾病的好方法是適當的運動與飲食,但鮮少人了解,飲食中的「咀嚼」動作,是需要一口好牙才能達成,卻往往被忽略。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理事長張志峯指出,牙齒的主要功用就在於咀嚼,除了能幫助人體充分吸收從食物所需的營養外,「咀嚼這個動作,對促進身心健康也有莫大的貢獻,而要維持好的咀嚼力,牙齒的好壞是關鍵。」
每年的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藉此呼籲民眾正視口腔健康問題,以降低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也以「口腔健康為全身健康之本」為口號,提醒人們關注口腔問題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不能只被當作小問題而忽略。國內外研究指出,口咽部是細菌最容易聚集與繁殖的地方,無論老少,都應該具有口腔健康的意識,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
在口腔問題中,最受醫界與民眾關注的,即是蛀牙與牙周病的困擾。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顯示,台灣兒童齲齒指數高達2.5顆,遠高出世界平均的1.67顆,更有超過9成的成年人擁有程度不同的牙周疾病。由於蛀牙及牙周病會破壞牙齒的硬組織與牙周的支持組織,不但會影響咀嚼、語言、美觀等功能,還會造成社交困難與心理障礙,甚至,若孕婦有口腔感染問題,更是早產與嬰兒出生低體重的危險因子。
牙周病容易提高中風、肺炎、失智症風險
馬偕醫院牙周病科主任顏永昇指出,口腔中的感染與炎症因子會導致或加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失控,尤其是老年人,牙口不好除了咀嚼能力不佳,導致營養吸收差外,也會增加肺炎與失智症的罹患風險。
張志峯也以牙周病為例,「與牙周病關係密切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臟病、動脈硬化、吸入性肺炎、早產、癌症、關節炎,甚至是骨質疏鬆症等,都與牙周病菌脫不了干係。」
顏永昇說,牙周病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第二型糖尿病與牙周病已被證實有雙向關聯性,「有研究指出,若有嚴重牙周病者的中風風險是沒有牙周病的4.3倍、罹患肺炎的機率則為2.9倍、嬰幼兒早產或出生體重過輕者約7.5倍。」
牙周病最大的問題來源在於,刷牙流血所產生的細菌會沿著血液流竄到全身,一開始可能只是牙齦炎,慢慢的會破壞骨頭,嚴重者會造成牙齒搖晃,最後會缺牙。而蛀牙也是如此,由於嚴重蛀牙導致牙髓神經壞死時,是沒有疼痛感的,患者常因此延誤就醫,導致最後出現膿腫,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定期檢查、確實清潔是護牙關鍵
顏永昇說,牙齒的保健關鍵在於定期檢查,且必須從小養成習慣,「從幼兒長了第一顆牙開始,就應該給牙醫師定期檢查,一來可養成就醫的好習慣;二來也能及早發現口腔問題。」至於成人也最好每半年洗牙一次,藉此接受口腔完整的檢查。
同時,顏永昇也提醒,老年人比較多有缺牙問題,但可別以為滿口假牙就不用檢查,「若有不密合的假牙,一定要去調整或重新製作,否則會一直刺激黏膜出現異常角質化,對口腔也是種破壞,不能輕忽。」
「目前醫界對於牙齒日常保健的建議,認為刷牙動作與頻率,以及是否使用牙線,是護牙的基本功課,而牙膏與漱口水都只是輔助作用。」顏永昇表示,所有疾病都有同一概念:「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從幼童開始就顧好牙齒,長大後自然能有護牙的好習慣與正確觀念。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一口好牙這樣做」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