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為上班族,最近公司簽約業務忙得團團轉,好勝心強而壓力漸增,有一天開車上高速公路上,突然發生呼吸困難、心悸、胸悶、手抖,只能把車停在路肩,叫拖吊車下交流道。小美到醫院急診檢查,醫師告知沒有心肺異常就辦出院,但是回去之後上高速公路又有發作情況,每次約30分鐘,小美現在開車都會擔心隨時再發作,到門診重新檢查才發現是恐慌症……」
恐慌症為身心科疾病,但往往出現生理症狀不舒服才來醫院,檢查作完一輪以為身體沒問題而時常被忽略,心理狀態因為可能的過度焦慮、長期壓力、本身個性追求完美等出現恐慌症的症狀,有研究發現恐慌症會增加自殺的風險,故不可不慎!
恐慌症的人常常有哪些症狀?
恐慌症個案的主訴特徵多為:無法預測、反覆陣發性發作、幾分鐘內症狀嚴重程度就會到達最高、常常在特定場合發作、多跟情緒起伏有關4,而產生的生理性症狀:心悸、冒汗、胸悶、呼吸困難、反胃等等…..
症狀這麼多!到底醫師是怎麼診斷出來的呢?
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DSM-5),恐慌症被歸類為焦慮型疾病(Anxiety disorders),在DSM-5裡有詳盡診斷依據。
診斷A
無法預期且反覆發生的恐慌發作,個案有強烈的恐懼或不舒服,幾分鐘內症狀嚴重度就到最高,且此時間內出現下列4個症狀以上:
1. 心悸,心臟砰砰跳,心跳加速
2. 盜汗
3. 顫抖或發抖
4. 感到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5. 有異物哽塞感
6. 胸痛、胸悶
7. 噁心、肚子不適
8. 感覺暈眩、腳步不穩、頭昏、感覺要昏倒
9. 有寒顫或發熱的感覺
10. 感覺異常 (麻木或刺痛感)
11. 脫離現實感(感覺不真實)或自我失去的感覺(脫離的感覺)
12. 害怕自己沒辦法自我控制或「感覺快瘋了!」
13. 害怕要死亡的感覺
診斷B
恐慌發作後至少大於等於一個月伴隨下列兩種其一的症狀:
1. 持續擔心會恐慌再次發作或者發作後造成的後果
2. 因恐慌發作造成不正確的適應行為改變,例如避免發作,再也不運動或接觸陌生環境
診斷C
此疾患和某種物質使用(例如:藥物濫用、毒品)或者生理疾病無關(例如:心肺疾病、甲狀腺亢進)
診斷D
此疾患無法以其他精神疾病做更好的解釋(例如:社交恐懼症、特定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分離性焦慮症)
說了這麼多,到底醫生要怎麼治療哇?可以不要吃藥嗎?
藥物或者心理治療,目前醫學證據顯示兩者可能有相當的治療效力6,所以可以跟您醫師討論希望哪種治療喔!
恐慌症要怎麼治療呢?
藥物治療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SSRI)和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NRI)為第一優先,此兩類藥物由於要服用4-6周才會有明顯改善,規則服藥才是不二法門,常見副作用有頭暈、頭痛、腸胃不適、失眠。
若治療效果不佳,醫師可能會開立另一種藥物苯二氮平類(BZD)的藥物,效果短暫迅速,現在建議固定時間服用BZD藥物會比有症狀才服用還來的更好,但此類易藥物成癮和戒斷症狀目前多還是第二線的治療,跟醫師討論並遵從用藥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外也更能避免藥物副作用喔!
除以上兩種之外,三環類抗憂鬱劑(TCA)可做為治療用藥,但此種用藥副作用更多,只能在少數情況使用。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1. 主要要了解到恐慌症的症狀有哪些,分析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2. 明白恐慌發作而來的想法和感覺,矯正和消除對焦慮症狀的錯誤認知
3. 指導一些肌肉放鬆以及緩和自主神經的呼吸運動
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1. 了解自己情感和重大創傷經驗,來找到和恐慌症狀可能關聯性
2. 更強調用情緒轉移的方法來主動面對恐慌的症狀
除了治療方法外,要了解到症狀發作的過程大多是短暫且大多會自行停止,再來恐慌症是需要長期的治療,恐慌症治療後還是有機會再恐慌發作,了解自己的疾病外,也可以尋求家人的協助一起和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不要因恐慌症而讓日常生活變了調!
(本文獲「彰化基督教醫院」授權轉載、摘錄,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