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是極為常見的疾病,罹患溼疹的皮膚較敏感、脆弱,需要小心呵護,平時做足保溼、減少刺激,症狀加劇時應就診用藥,才能減緩溼疹發作的機率。
溼疹的中文命名似乎與「溼」有關,但不見得是冬天溼冷的因素造成,舉凡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日光性皮膚炎或缺脂性皮膚炎等,都會出現溼疹般的表現,「在談溼疹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為溼疹正名,溼疹英文為Eczema,廣義來說泛指皮膚表面發炎現象。」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指出。
溼疹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任何部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任鐘文宏說:「當皮膚產生發炎反應時,會出現紅、癢、腫、脹,嚴重時會起水泡,有些病人因為癢得厲害,抓到破皮、流血,就是典型表現。」
春夏悶熱、秋冬乾燥 都易引發溼疹
引起溼疹的原因,可分為內因型、外因型。內因型為體質造成,例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外因型是受外界環境刺激,如溫度、溼度、食物、酒精、藥物等。以春夏季來講,流汗、悶熱、搔抓所致,而秋冬季皮膚太乾,也是誘發溼疹的主因。有時吃了刺激性或高組織胺食物,如蝦子、螃蟹、貝類等海鮮,或酒精、重口味食物,都會誘發或使溼疹變得更加嚴重。
對於老人較容易得到溼疹,鐘文宏進一步解釋,主要是因為皮膚老化、皮膚表皮屏障與修復能力較差所致,與免疫力沒有太大的關係,也不具傳染性。此外,溼疹有一個特性,局部的溼疹若沒有好好治療,嚴重時會逐漸擴大,甚至擴散到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