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編按:寒舍創辦人蔡辰洋長子蔡伯府週五(1/22)猝逝,享年48歲。當晚他與親友在喜來登飯店用餐,結束後因身體不適回客房休息,晚上9時左右,蔡伯府姊姊上樓探視,發現他躺在床上卻無法叫醒,才發現已無呼吸心跳,緊急叫救護車送往台大,最後宣告不治。
蔡伯府姐姐表示,蔡伯府最近有感冒,可能有在服用感冒藥,但不清楚細節,檢警說,目前死因仍無法確定,不排除是因病或心肌梗塞造成猝死,將調閱蔡伯府相關病歷和就診記錄。
醫師指出,有一半以上猝死的民眾,在發作前是沒有任何症狀,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在正常狀態或介於健康與生病狀態之間的亞健康者,沒有症狀,就更難預防。雖然想要預防猝死是不容易,但醫師說還是有些方法可循。
猝死(sudden death,簡稱SD),是指從症狀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死亡,而世界衛生組織則將猝死重新定義為發病後六小時內死亡。
「猝死是有時間因素,這個時間並沒有拉得很短。」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猝死原因以心臟血管疾病為主,腦血管疾病次之。
事發前會有症狀嗎?「病人沒知覺,也有可能不舒服後(如眼前發黑、胸悶)立即倒地;就算有症狀也不覺得嚴重、不典型(如腸胃道症狀),病人不認為需要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臨床研究科主任陳肇文表示。
然而,早在一九四八年,美國研究發現,六二%男性與四六%女性,心肌梗塞發作或猝死前沒有任何症狀。
陳肇文說明,一半以上的人在發作前是沒有任何症狀,而這些人,極有可能是正常狀態或亞健康者(介於健康與生病狀態之間),沒有症狀,就更難預防。
那麼,健康檢查裡的「心電圖」、「運動心電圖」,甚至「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是否有效?不論是哪科醫師都回答:不一定。
因為心臟病發作時機不易掌握,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表示沒有心臟疾病。但若檢查結果異常,一定要積極治療。
陳肇文也點出,若感到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且次數比以往多,或發作持續時間達數十分鐘、數小時,千萬不要輕忽,此刻是抓出心臟疾病的最好時機點,不妨到就近的檢驗所、診所或醫院等做個心電圖檢查。
保健三件事》勿過勞、慎用藥、心電圖
想預防猝死,真的不容易,不過多少有些方法可循。
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要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維持規律作息等;對於沒有任何症狀者,則要避免以下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