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又在唱歌了,搞得心好慌。有人曾指出,耳鳴是救命的警訊,但又聽說面對耳鳴不必恐慌,甚至也無須根治到底。耳鳴,究竟該怎麼處理?
古人說:「耳之鳴也,聾之漸也。」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劉殿楨表示,大多數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耳鳴與聽損常同為耳疾的表現症狀,但並不是因為耳鳴造成聽損。
劉殿楨以感冒為比喻,感冒會咳嗽、鼻塞、喉嚨痛,但不是鼻塞引起咳嗽,或是咳嗽引起喉嚨痛,而是同為呼吸道感染的症狀。耳鳴其實也是,當聽覺路徑(外耳、中耳、內耳及腦內)出現異常,甚至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等)乃至於更年期、睡眠障礙、壓力等,都有可能以耳鳴作為症狀表現出來。
「耳鳴是主觀感受,旁人無法量測,大部分病患描述的聲音,有類似蟬聲、風聲,也有人形容像打鐵聲、海浪聲,甚至是心跳聲,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除主觀因素外,不同病因產生的聲音,質地就不同。」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黃啟原說。
耳鳴原因複雜 多為「神經型耳鳴」
導致耳鳴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壓力、耳垢塞住、耳疾甚至腫瘤等,「因此有兩樣檢查一定得做,用來排除可治療危險的耳鳴。」兩位專家提醒。
一,耳鏡檢查:檢查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皆正常,例如耳垢塞住、積水、流膿等狀況。
二,聽力檢查:評估聽力是否受損,許多耳疾、功能退化等,在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現。
針對上述的檢查結果,必要時會安排腦波、腦幹聽覺誘發電位(BAEP),甚至核磁共振(MRI)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