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疾病,根據衛福部2002年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發現15歲以上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許多人步入中高齡之後,也會出現程度不一的憂鬱症。
台灣社會普遍對憂鬱症不夠瞭解,憂鬱症並不是暫時的「心情不好」,更不是「想開一點」就沒事!事實上,憂鬱症的症狀背後,有許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響。
腦部功能病變引起 憂鬱症非杞人憂天
腦部影像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大腦特定功能的迴路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大腦對於情緒的調節出現障礙。
此外,大腦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腦內化學物質的失衡,都和憂鬱症有關。
也就是說,憂鬱症是一個腦部功能出現病變的疾病。憂鬱症不應被視為是「杞人憂天」或「庸人自擾」,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需要被周遭的人同理和支持。
藥物治療效果差? 新式療法對抗憂鬱
針對憂鬱症的治療,一般常用的抗憂鬱藥物是透過增加病患腦中的血清素,以改善憂鬱症狀。
然而,研究指出,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臨床上的難題。
不過,現在已有「經顱磁刺激」的新治療方式可以幫助病人對抗憂鬱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醫師張祜銘表示,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主要作用於大腦皮質,利用磁場產生的電磁脈衝,在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以增進或減弱特定區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經顱磁刺激」早在2008年就被美國食藥署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之後也被用於睡眠障礙、強迫症、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
台灣則在去年由衛福部許可,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至今已有許多難治型的憂鬱症患者受惠。
善用經顱磁刺激 改善情緒有希望
「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不需麻醉,也不需要打針或其他侵入性的儀器。
磁波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並感覺頭上有輕輕敲擊的感覺,不會有特別的不適,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
連續2週治療後,約有50~60%的患者情緒獲得改善。連續4週治療後,情緒改善的反應會更為理想。
絕大多數患者只會出現輕微的副作用,例如短暫、輕微的局部疼痛,或面部抽動,但多數反應非常輕微。治療過程中,醫師也會評估病人的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目前健保尚不給付,有需求的民眾可至門診向醫師進一步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