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被稱為21世紀三大黑死病之一,但其實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定期篩檢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的重要方法,提早發現,才能避免罹癌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2018年國人10大死因當中,癌症連續37年排名第一位。
其中,肺癌與肝癌已連續39年排名前兩名,其次為大腸直腸癌、乳癌及口腔癌,目前政府有提供免費篩檢,提早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治療後可降低死亡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內科教授賴基銘指出,其實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而定期篩檢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以及早期發現癌症的重要方法。
造成國人致死率高的前5大癌症為:
肺癌
肺癌自2 0 1 0 年起, 連續7 年居癌症死亡率之首,主要是因為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多為肺癌晚期(60%∼70%都是第三期或第四期)。肺癌的發生原因,除了因長期吸菸引起,被動吸菸(二手菸)、廚房油煙,以及日益惡化的空氣品質,尤其是PM2.5(細懸浮微粒)對於肺部健康的危害,也使得非吸菸型的肺腺癌比例愈來愈高。
「各國都在鼓勵戒菸,然而肺癌的死亡率仍節節升高,這也提醒我們要注意空氣微塵的危害,以及即使沒有症狀也應該做篩檢。」賴基銘指出,一般的胸部X光攝影無法發現早期肺癌,近年發展出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偵測出小於1公分的病灶,建議高危險族群(年齡屆於55∼74歲,抽菸史超過30年,有肺癌家族史或有肺癌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的民眾),可以諮詢醫師,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以利及早發現、治療;加上肺癌的新藥開發愈來愈快,治療成功的機率相當大。
平時的保養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因蔬果中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癌細胞增生、阻斷癌細胞訊號通路傳遞、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強化免疫力等功效,對許多癌症都有預防效果。
肝癌
肝癌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主要跟B型肝炎有關,台灣自1986年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後,成功降低B型肝炎帶原率,大幅減少日後因B肝帶原而引發肝硬化、肝癌的風險,雖然後來發現到20歲左右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檢測不到B肝抗體,但只要再追加施打,即可喚醒免疫記憶。
雖然B肝隨著疫苗施打而減少,但台灣目前仍有約171萬名B肝帶原者,目前每年死於肝癌的患者中,有60%∼70%是B型肝炎引起的; 有20%∼30%是因為C型肝炎所引起,目前無論是B肝或C肝皆有藥物可以控制,以進一步預防肝癌的發生。
賴基銘指出,肝癌治療的最大困難是,多半發現時已經肝硬化,目前肝癌篩檢方式以超音波、B肝、C肝、胎兒蛋白為主,必要時可配合B肝、C肝病毒量的篩檢,另外也可透過「肝纖維化振波掃描儀」(FibroScan),提早預警肝纖維化的程度。由於肝癌是多發性,不論是使用酒精注射、電燒或栓塞,癌幹細胞還是會有殘餘,一般術後3年的復發率達到40%∼50%,因此將來治療會朝向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及預防再復發領域發展。
目前肝癌治療已經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的藥物問世,屬於突破性的新藥,雖然健保已經給付,但是有給付條件的限制,臨床上以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可望大幅提升肝癌治療成效。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但死亡率相對較低,主要是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加上經由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讓存活率大幅提升。
賴基銘指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就是息肉,腸息肉早期症狀不明顯,如果放著不處理,會變成腺瘤,隨著時間累積及其他基因突變、破損或失去功能,腺瘤就會朝向低惡性度、中惡性度、高惡性度的方向發展,最終演變成大腸癌。因此發現息肉一定要切除,根據統計,大腸息肉切除後,可降低約9成的大腸癌發生率。
大腸息肉的產生和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經常吃紅肉及油炸燒烤類食物、少吃蔬果,加上缺乏運動及作息不正常,很容易導致體內基因產生變異,形成腺瘤;另外有部分族群與基因遺傳有關(又分為家族性和遺傳性),如果帶有先天性大腸癌基因,再加上家族飲食習慣相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很多,必須更加留意,最好能提前做大腸鏡檢查。
預防大腸癌的最好方法就是從飲食著手,落實「蔬果彩虹579」原則,建議兒童一天至少要吃5份新鮮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同時藉由多運動增進腸道蠕動,減少大腸內膜接觸糞便致癌物的機會,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乳癌
台灣的乳癌發生率高居女性癌症的首位,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主要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經常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體內容易堆積脂肪,使得雌激素增生,誘發乳癌的發生;另一方面,國內女性的乳癌篩檢率僅約4成左右,導致發生率持續上升,且因無法早期發現,錯失黃金治療期。
過去國內曾推動乳房自我檢查,以為摸到硬塊可及早發現乳癌,如今被證實這樣做並沒有實質幫助;而傳統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必須仰賴醫師的經驗及判讀能力,也看不到早期的癌前病變(如鈣化點),近年來政府推動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女性,每兩年有一次免費的篩檢,有乳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罹患乳癌),提前到40歲即可開始篩檢,以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
賴基銘指出,台灣的治療水準幾乎與國際同步,許多乳癌治療不必做全乳房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再做小部分切除就可以了;甚至對於停經後、年紀大的女性,有時只使用荷爾蒙治療,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乳癌治療只要好好遵照醫師指示,治癒率很高,但先決條件是要早期發現。
口腔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男性口腔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中就有32.3人,高居世界第一。口腔癌的成因跟嚼食檳榔、抽菸及喝酒息息相關,其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如果戒掉其中一項,罹癌機率則不到40倍。
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口腔扁平苔癬及疣狀增生,透過口腔黏膜檢查,可及早找到病灶,並予以適當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和放射線治療為主,晚期病人則需合併化學治療,如果是在早期,可以做切除、放射線治療,治癒率達80%∼90%,晚期約30%∼50%;目前還發展出一種「光動力療法」(PDT),對治療口腔癌前病變,包括口腔疣狀增生及口腔紅白斑病變非常有效,平均3∼4次,就可讓病灶完全消失。
賴基銘強調,「隨著民眾對癌症認知及警覺性的提升,提早發現的比例愈來愈高,如果口腔內有潰瘍一直沒有痊癒,應立即找醫生檢查,同時戒除菸、酒、檳榔,才能遠離癌前病變與口腔癌。」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這樣做,天天逆轉癌細胞」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