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非常難纏的皮膚疾病,不但會反覆出現且無法根治。
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200 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以孩童和青少年占大多數,典型症狀是皮膚乾燥、瘙癢及發紅。
患者常因為皮膚發癢而搔抓,若抓破傷口可能導致發炎,增加感染機率,嚴重時甚至需住院治療;還會影響睡眠,害得第二天精神不繼,影響課業和工作;加上泛紅又粗糙的膚感,造成患者對外在自卑,因而影響人際關係與社交生活。
專家共識:先抹保濕劑,再搽藥膏
皮膚科醫師盧靜怡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式眾多,不單只有搽類固醇藥膏這個選項,如口服抗組織胺、口服抗生素、口服類固醇、類固醇藥膏、免疫調節劑等,通常皮膚科醫師會依據患者狀況及需求,開立適合的用藥處方。
大家對類固醇藥膏的安全與副作用多有疑慮,盧靜怡解釋,類固醇藥膏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外用藥,通常用於「急性處置」,因為它能短時間迅速改善瘙癢,讓患者得以好好入眠,但不宜長期依賴使用。
急性期除了口服抗組織胺、局部抹類固醇藥膏外,盧靜怡建議,搭配保濕劑使用可加速症狀改善及皮膚修護。而保濕劑和藥膏哪個先搽?目前專家共識是:先抹保濕劑,再搽藥膏。此外,保濕劑需大範圍、大量且多次塗抹,才能提供皮膚最佳屏障。
確實有許多人過度仰賴類固醇藥膏帶來的舒緩效果,導致濫用問題嚴重!但長期使用恐造成皮膚萎縮、血管擴張、色素退卻、長痘痘等副作用,不過患者也無需過度驚慌,只要遵循醫師指示用藥,類固醇藥膏是有效且安全的。
然而,類固醇藥膏只能舒緩症狀,無法降低疾病復發情形,唯有做好日常保濕步驟,才是患者能否減少用藥的關鍵。盧靜怡提醒,當急性症狀緩解後應立即停藥,而改用保濕劑以修護肌膚屏障,避免水分散逸,減少乾癢狀況。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從此不過敏」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