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癢、打噴嚔、起疹子、拉肚子⋯⋯雖然症狀不同,但可能都跟過敏有關。到底什麼是過敏?過敏人口為什麼愈來愈多?引發過敏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過敏疾病可說是國民健康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保守估計,全台有過敏體質者約占20%。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過敏」就是免疫系統過於敏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通常有多種表徵混合出現,如表現在皮膚,常見為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在眼睛部位則為過敏性結膜炎;表現於鼻子,稱為過敏性鼻炎;更嚴重的為發生在呼吸道的氣喘。其他還包括過敏性腸胃炎、血管炎、腦炎、心肌炎等,任何一個器官都可能過敏。
都市化地區盛行率高
台灣過敏人口愈來愈多,根據調查,約兩成有或多或少的過敏症狀,若侷限在年輕族群,例如國小學童有過敏體質的人高達60%,這個階段也是過敏最常發生的時候。因為過敏是免疫機轉造成,到了年紀大時通常就穩定下來,所以老人家過敏較不常見。
討論過敏盛行率時,除了看年齡,也要看地區。魏正宗說,通常愈都市化、愈進步的地方盛行率愈高,這也牽涉到過敏原因。因外在環境的汙染物,讓人更容易過敏;然而過敏還包括「內因性」原因,進步國家或注重公衛的城市,人們從小缺乏適當的感染,免疫訓練不足,反而容易過敏,這稱為「衛生假說」。因此,過敏盛行率高的地區出現兩極化現象,一為極端落後,一為極端進步。
在台灣, 過敏盛行率隨著社會進步愈來愈高。最常見的是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及大人的蕁麻疹,占過敏體質的大宗;其次為過敏性鼻炎,國小學童約有20%;氣喘相對較少。大部分過敏的人有共同症狀,不少人患有2 種以上疾病,因此,過敏是全身性的治療,不能只看局部,卻忽略其他部位。
常見的環境及內因性過敏原
過敏原因分為環境及內因性。內因性主要是免疫失調,很多人會問,到底是免疫系統太強或太弱?魏正宗說,答案為兩者皆非,而是過度敏感,表現在外的特徵是容易感冒、感染,失調原因為自體免疫疾病,容易合併過敏。另一大因素則是外在環境所致,又可分為吸入型及食物型過敏原兩大類。
吸入型過敏原
吸入型過敏原占台灣過敏原因的大宗。在台灣,90% 以上患者是塵蟎過敏,每個家庭無可避免會有塵蟎,空氣中、家具、裝飾裡都有,它也是排名第一位的過敏原。
排名第二的則是花粉,與地區性相關,國外較常見,台灣相對較少。此外,蟑螂代謝物、黴菌、空氣汙染物PM2.5、工業汙染、室內裝潢使用化學物質等,都總稱為吸入性過敏原。過敏原因千百種,每個人接觸的環境裡都可能有引發過敏的來源,只要是人造、工業的東西,都有可能是吸入性過敏原。
而現代人養寵物風氣盛,貓狗皮毛也成為常見過敏原,但有人反其道而行,認為從小養寵物可增強免疫力。針對這點,魏正宗表示,原則上有過敏體質者仍要避免接觸,如果要養寵物,狗會比貓好一點,或是養在戶外。最安全的作法是想養寵物的話,先驗過敏原,確認對寵物皮毛不會過敏。
食物型過敏原
對食物過敏的人,相對少一些,以小朋友為主。不幸的是,在幼兒階段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是牛奶,如果在嬰兒時期就檢查出對牛奶過敏,恐怕就不能喝,需尋求替代物。稍大一點,常見對蛋過敏;再年長一點,則是對甲殼類食品如海鮮或堅果,有過敏症狀。
食物性過敏原在各個年齡層有不同表現,成人後因食物過敏的人就少很多,反倒以吸入型過敏為主。
常有人將食物過敏、食物不耐受搞混,這兩種症狀類似,但為不同疾病。
魏正宗說, 從機轉上來看,乳糖不耐症和免疫系統無關,並不是過敏,而是缺乏一種代謝酶,造成喝牛奶容易拉肚子。而對牛奶過敏,指的是對某種蛋白質過敏,如果把蛋白質拿掉,即減敏的「水解配方奶粉」,基本上就不會過敏。所以不能只憑症狀來決定是否要控制飲食,仍要精確診斷,找出真正的過敏原,再來談如何避免。
規律生活維持免疫系統穩定
除了上述2 大致敏因素,也有人是因藥物過敏,最常引起過敏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大分子藥物等;另外,裝飾品、刺青、化妝品、洗衣精、沐浴乳等也可能引發過敏。
過敏原因千百種,任何有懷疑之處,都要和醫師討論,檢查出真正的過敏原。魏正宗指出,當懷疑對某樣東西過敏時,就要避免接觸過敏原。最常見的為吸入型過敏原,要減少灰塵、寵物毛、空汙等;食物型最常見的甲殼類、高蛋白、堅果、有種子的水果等要少吃。另要減少接觸型過敏原,不穿戴不必要的裝飾品、刺青,避免挑選香氣太濃的化妝品、洗衣精、沐浴乳等產品。
過敏並不會跟著病人一輩子,年紀大了症狀會減緩,甚至有可能不藥而癒,想要讓免疫系統維持穩定,生活作息要規律,運動也會有所幫助。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從此不過敏」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