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不好,當心糖尿病失控,面臨洗腎甚至截肢!十多年來,台灣第二型糖尿病人口增加了2.6倍,許多糖尿病患努力控制血糖,病情控制仍不如預期,很有可能是3件事情做錯了。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近期發布《台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二型糖尿病》,報告顯示2000~2014年間,國內糖尿病人口增加了2.6倍,主要受到高齡化和年輕化的影響。
高齡社會的台灣,如今75歲以上老人當中,每2人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十多年來成長了86%,相當驚人。
糖尿病控制不良
恐洗腎失明截肢
糖尿病排名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良,恐引發慢性腎臟疾病、失明、截肢。截肢之後,因為難以運動、就醫不便,容易引起各種疾病,6~7年後的死亡率相當高。
以2014年的數據來看,第二型糖尿病患中,高達17.92%發生慢性腎臟疾病。另外,洗腎患者當中,約有46%患有糖尿病。
血糖血壓要控制
中年慎防糖尿病
不過,糖尿病並不是年老才發生,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胡啟民表示,臨床經驗發現,許多民眾在60歲左右開始發病,而在確診糖尿病之前,約有一半病患已經有高血壓;本來沒有高血壓但罹患糖尿病者,一段時間後往往也會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根本就是鄰居。」
事實上,糖尿病是多種因素引起的疾病,與肥胖、飲食不當、壓力過大、運動不足都有關係。因此,民眾應從中年就開始密切注意血糖、血壓的變化,並改善生活習慣。
糖尿病很難控制?
破解控血糖3迷思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惠芳表示,臨床上和糖尿病患進行衛教時,發現患者常見3大迷思,導致血糖控制不良:
錯誤1:醣類吃太多
一位罹患糖尿病十幾年的林先生,某天飯後血糖超過300mg/dl,他強調早餐只吃了2顆水煎包和1杯微糖豆漿,不知道血糖怎麼會失控。
王惠芳指出,病友常覺得自己吃得不多,其實很有可能已經超量。例如,2顆水煎包相當於1.5碗飯的澱粉量,1杯微糖豆漿約是半碗飯的醣量,整體吃下來很可觀。
此外,冬粉、米粉、麵條、地瓜、南瓜、山藥、紅豆、綠豆等都和白飯同屬澱粉類,尤其許多民眾常將南瓜誤以為是蔬菜,多吃個幾口,澱粉量恐怕就超標,應特別注意。
含有乳糖的牛奶、富含糖分的水果,也都要控制攝取量。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一天可以喝250c.c.的牛奶、吃兩份水果(一份等於一個拳頭大小或切片裝碗的8分滿),但有些病友對水果特別敏感,稍微吃一點就會影響血糖,應視個人情況調整食用量。
錯誤2:運動量不足
上述案例的林先生,飯後血糖飆高期間,正好因為照顧受傷的太太,因此沒有外出運動。王惠芳提醒,沒運動也是許多病友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建議一周應進行中強度運動150分鐘,例如:快走、騎腳踏車等。
錯誤3:未遵照醫囑服藥
不少病友前一次檢查表現不錯,就因此鬆懈,沒有規律服藥。針對施打胰島素的病友,也常發生沒有正確施打的狀況,導致藥效未正常發揮,影響了血糖控制的效果,應特別注意。
血糖控制不佳
考慮胰島素注射
另一方面,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有將近6成患者,沒有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治療目標,尤其常忽略飯後血糖的監控,尤其國人主食以澱粉類為主,飯後血糖上升幅度高於西方人。
提醒患者,可自行比對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的差異,兩者差距應不超過60mg/dL,若超過此範圍表示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過量,或是藥物需要調整。
除了口服藥物之外,針對部分吃藥效果較差的病患,在醫師診斷之下,可能適合在吃藥之外再搭配注射胰島素,調控飯前、飯後血糖,讓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病友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並配合生活習慣的調整,妥善控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