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喝酒、勸酒文化,美國史丹佛大學先前發表的跨國研究顯示,台灣酒精不耐症的比率高居世界第一,達48%,遠超過南韓的28%。國健署表示,國人普遍天生缺乏酒精代謝酵素,若飲酒過量,將提高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的罹患風險。
該研究由史丹佛大學發表,對比了亞洲、南非等世界各國的資料。研究發現,酒精不耐症常見於亞洲地區,台灣的盛行率高達48%。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酒精不耐症的原因在於基因中缺乏「乙醛去氫酶」,無法順利代謝酒精,進而產生血管擴張、心跳加快、頭痛、噁心等症狀。
羅素英表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經過口腔黏膜、食道、胃,再透過肝臟代謝。缺乏代謝酵素的民眾若飲酒過量,對健康的危害更甚,將提高相關部位的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先前的資料亦顯示,少量飲酒者,罹癌的機率為不喝酒者的1.26倍,過量飲酒則高達5.13倍。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暴飲」的定義,過去一個月只要一次喝酒量逾60克純酒精,都算「暴飲」,相當於為4-5罐啤酒、1.3瓶濃度保力達B/維士比、0.8瓶紅酒、0.6瓶米酒、165毫升威士忌及130毫升的58度高粱。
台灣每年約有4500人死於酒害,平均每天就有11人死亡,另有超過4萬人因飲酒而生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逼近549億元。國健署提醒民眾誤被喝酒文化勒索,聚餐時落實「酒逐飯飽三妙招」,酒品限量供應、上菜先上蔬果、酒後不開車,讓聚餐吃好、吃巧、吃健康。(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
※本文授權自中時電子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