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漸長,體力衰退,經常沒做什麼就好累,甚至沒來由地心情低落嗎?小心,這可能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衰弱」的表現,若不積極改善,恐引起肌少症、憂鬱症,甚至增加失能風險。
隨著人口結構老化,年長者在遇到壓力事件(如:疾病、親友過世、跌倒受傷等)刺激下,容易造成身心狀況、自我照顧能力大不如前的情形。
「衰弱」是從身體強健到功能衰退的狀態,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過程。若能及早發現並積極改善,就有機會延緩衰弱和失能。
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門診醫師林純聿指出,符合以下年齡條件和項目者,可能已經有「衰弱」情況。
怎樣算是衰弱?
年齡:
1. 70歲以上
2. 65歲以上,且沒有刻意減重卻體重減輕超過5%
衰弱評估項目:
1. 走路緩慢:走路6公尺的時間大於7.5秒(即每秒小於0.8公尺)。
2. 肌肉無力:慣用手的最大握力,男性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
3. 體重減輕:體重比前一年減少超過4.5公斤。
4. 疲憊:過去一周超過3天,做事情感覺費力或無法出門。
5. 低活動:男性一周消耗熱量小於383卡;女性一周小於270卡。
上述項目中,符合1~2項,屬於「衰弱前期」,超過3項就屬於「衰弱」,建議前往老人醫學門診諮詢。
林純聿醫師表示,約有4成長者屬於衰弱前期,比例相當高,千萬不要將衰弱當作正常老化過程。
衰弱前期怎麼辦?
1.飲食:根據自己體重,每天、每公斤補充1至1.5克的蛋白質
2.運動:緩慢的散步沒有幫助,建議自行練習抬腳、抬臀、站、走等肢體肌力訓練,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
3.其他:定期健檢,評估身體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衰弱」是高齡者的風險指標,也是影響老年人失能、疾病痊癒狀況的重要因素。
衰弱合併憂鬱
積極復健恢復精神
臨床上一位82歲有慢性病的李婆婆,日前跌倒骨折,手術後日常生活功能大幅下降,入住養護機構。雖然傷口已癒合,李婆婆仍然每天疲倦、食慾差、白天嗜睡,下床活動意願降低。
醫師評估後發現,李婆婆屬於衰弱、老年憂鬱,因此為她整合藥物,減少容易造成嗜睡的藥物劑量,增加白天的活動意願,同時針對憂鬱症的部分,開立抗憂鬱藥物。
另外,醫療團隊指導家屬,如何協助李婆婆做復健運動,包含上肢、下肢訓練,透過漸進性的站立、走路練習,再配合補充蛋白質,協助李婆婆增加肌耐力。
3個月後,李婆婆已能用助行器行走,6個月後,更進步到可以自己使用一支四腳拐杖走路,食慾、力氣都大幅進步,恢復過往精神。
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家中長輩有衰弱情形,應積極改善生活習慣或前往老年醫學門診諮詢,及早改善症狀、預防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