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菸酒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內的多種自體免疫疾病,若未妥善控制,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同樣會提升心臟病的風險!
53歲陳女士平時作息規律,不抽菸 、不喝酒,也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沒想到,某天和家人吃晚餐吃到一半,突然覺得胸口又悶又痛,喘不過氣,還拚命冒冷汗。
家人趕緊把她送急診,結果診斷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緊急做了心導管,又放了支架才撿回一命。
陳女士心有餘悸地說,她才剛到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但不明白身體還算健康的她,為什麼這麼早就心肌梗塞。
類風溼性關節炎
增加心臟病風險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表示,陳女士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平時吃藥因為擔心副作用,並沒有完全遵照醫囑服藥,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直處於發炎的狀態,控制得並不理想。
翁孟玉醫師解釋,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不是只有一般人熟知的高血壓、高血脂等,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等全身自體免疫疾病都會增加風險,因為這些疾病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促使動脈硬化,進而造成血管阻塞。
有鑑於此,近年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目標,已經明確擺在「達標治療」上,也就是把疾病控制到以下程度:
1. 只有一個關節腫
2. 只有一個關節痛
3. 疼痛指數只有1
4. 發炎指數只有1
若能達到上述原則,等於把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到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如此不僅能提高生活品質,還能避免早發的冠狀動脈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