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交換之際,溫度與溼度均逐漸增加,容易引發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可服用藥茶緩解。
粽子淺嘗即可,以免出現脹氣、嗝氣、排氣甚至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
農曆五月五日,時稱「端午」,是東亞諸國的重要節日,在台灣因節氣演變,天候晴雨不定、環境溼熱交加,多種病媒開始孳生,各類疾病亦應時而好發或盛行。古人認為這些疾患是瘟神降臨或邪靈附身,故於此際以各種方式驅逐疫癘及厄運,端節禮俗與節令飲食便逐漸成形,其中並與中醫藥相關知識多有連結,茲列如下:
有句俗諺:「端午穢濁,五毒不寧。」說明端午時節,天氣與環境不佳,容易藏汙納垢、孳生病媒,輕則影響少數民眾健康,重者甚至形成瘟疫。因此民間流行門掛香草、身戴香包以期能驅逐瘟疫及厄運,多選具有辟邪氣的藥物搭配溫腸胃或解感冒之藥物(表一)來去邪祛病。平時配掛這些香包可有淨化環境及改善體質的作用,入煎劑製藥時,更有促進廢物代謝、健胃整腸及增強免疫的效能。
▲粽子配料的高脂、高鹽對消化或代謝機能不良者是負擔,宜少量食用。(圖片/達志)
粽子熱量高 慢性病患當心
端午時節,總會應景吃上一兩顆粽子。一般而言,粽子是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加上配料如豆類、臘腸、鹹蛋黃、花生、栗子、香菇、蝦米、肉類……等,蒸熟後食用。
食材中,糯米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為稻米的黏性變種,所含的澱粉以支鏈澱粉為主,但因結構分支處有些人體不易消化的成分,口感也比一般白米硬,若吃太多,易導致腸胃蠕動能力減弱,產生撐脹感,甚至引發急慢性腸胃炎。
此外,配料的高脂、高鹽成分,對消化或代謝機能不良者更是負擔,因此建議有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膽結石、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痛風者,少量食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