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已落幕,但你對劇中角色患有的「思覺失調症」是否真的了解?
許多患者持續治療後,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奈許,依舊可以從事高技術性工作,擁有美麗人生。
在台灣,每千人約有三至四人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這種疾病是腦內神經發展病理加上環境病理因素,促發神經介質或神經賀爾蒙的功能失調,因而產生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
何謂失調?羅東聖母醫院身心暨精神科部主治醫師郭約瑟表示:「簡單說,就是大腦功能失調,病人無法正常思考,會出現幻覺,其中又以聽幻覺最為典型,以及人我界線模糊,分不清自己腦內與外在的訊息,導致情緒與行為的障礙。」
在精神醫學知識未發達之前,思覺失調症常被視為「被鬼附身」,即使是現在也會被誤認為「中邪」。
基因、壓力造成大腦變奏
然而,思覺失調症與基因息息相關,可以是遺傳或突變。根據統計,父母都患有思覺失調症,下一代患病機率約三六%;父母其中一位是患者,下一代則有九%機率發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兼主任劉宗憲補充,「遺傳加上外在壓力,才會造成發病的結果,男女發病比例約一比一。」好發於十五至二十五歲之間,這個年齡恰巧遇到人生發展的重大階段,如聯考、當兵、失戀、工作等,因而被誤以為單純是心理創傷所致。事實上,沒有基因因素,壓力再大也不至於造成思考、知覺或行為的混亂與脫序。
兩位專家都指出,面對遺傳疾病應以平常心看待,醫學上證實許多疾病都與基因相關,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壓、近視等。
而患有思覺失調症,同時會有數種症狀存在—正性症狀(positive symptoms),如幻覺、妄想、語無倫次、思考中斷、傻笑等;或是負性症狀(negative symptoms),如退縮、懶散、缺乏動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