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品質享譽國際,但壅塞不堪的診間,到底病患都是哪些人?
尊重專業,按輕重緩急決定急診順序,才能將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在談急診就醫之前,我們先看看各國的急診室——東京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只接受轉診的病人;新加坡急診掛號處則有一個告示牌,針對非緊急的病人,告知預計看診時間;在歐美國家,除非是急重症,否則七至八小時以上的長時間等候,已是司空見慣。
在合理的情況下,急診就醫是有「要件」之說。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嚴肅地指出,針對這些要件含有「黃金時間(期)」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說,這些疾病或症狀必須具有「急性(Acute)」,而非「嚴重度(Severity)」,他分別以癌症、腦中風為例——癌症很嚴重,但是絕大多數是不會馬上致命,腦中風錯過黃金期,就有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如半身不遂等。
急診為危急而設
先問自己「怎麼了」
為什麼需要急診?急診的存在目的就是要保護病人,讓他們免於死亡,避免成為植物人、肢體不會殘障等等。為了因應這些情況,急診就有必要二十四小時存在,但是,在台灣卻造成另外一種扭曲又怪異的現象,急診如同便利商店的方便,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無奈地說,或許你曾看過這樣的畫面,急診室裡一邊在CPR,另外一端則在處理輕症的病人。據估計,真正需要急診就醫的人,只占了急診的四○%,換言之,很多情況是不需要跑急診的。
民眾可先自問:「看急診,是否真的對病情最有利?」若只是將急診當成緊急維修中心,也請評估病情是否「危急」,還是只是因為沒有時間到門診就醫?
若真的要使用急診,一定得先經過「檢傷分類」。透過檢傷分類,才能依病情的危急度決定看診次序,以利優先搶救必須緊急看診的病患,而不是採先到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