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非難事,藥學專家楊玲玲博士分享,只要備有家常白米、電鍋與果汁機,就能做出美味可口又符合健康意識的平價食膳─米湯,為全家人儲備健康活力。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名譽教授楊玲玲平時教學、研究、演講工作滿檔,但首次與她相見,卻發現教授精神飽滿、神采飛揚。詢問養生之道,楊玲玲毫不思索地回答,運用老祖宗的養生智慧,就可調節免疫,強身固本,杜絕疾病。
出身中醫世家的楊教授,非常推崇傳統醫學的「藥食同源」,視其為「預防醫學」的起始,而她本身也是此套養生法的受益人。但她也不諱言,老祖宗的藥膳智慧,憑藉的是經驗累積,並無科學佐證。因此,她多年來努力於科學研究與臨床實證,以現代醫學為基礎,再輔以中醫來調理,最後用科學來佐證食物、藥材對身體的益處,這也是目前她正極力推廣的「整合營養學」概念。
身為催生台灣安寧照護的先驅之一,楊玲玲根據科學證據,為安寧病房內的病患量身打造適合每個人的飲食,讓患者能在飲食困難、毫無食欲下,也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素,改善身體疼痛不適,並維持良好體力,以面對各種治療。唯有良好的營養攝取,才是維持重症患者與高齡老人健康的後援部隊。她結合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利用白米熬煮濃粥,將上層白黏糊香的米湯粥液,再加入其他營養素,使米湯躍升為滋補養生的「玉露」。
虛弱病人喝米湯玉露 功效有如「口服點滴」
楊玲玲多年來致力推廣穀物藥膳,將這套中醫理論運用在現代醫學上,讓無法進食或吞嚥困難的病人,每天喝一碗「玉露」,使原本虛弱無力者能恢復體力,進而讓病況逐漸好轉至可自己進食,大大提升 生活品質。
她說,這碗讓體弱而無法進食的病人能順利喝下的「玉露」,為半流質食物,有別於水性流質食物容易造成嗆傷,可降低肺炎發生機率,玉露特別適合老人家、癌症和中風患者等,對於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有相當大的助益。
過去大家都誤以為重症病患,因吞嚥困難,應以流質食物為主,但臨床統計發現,老人家、癌症患者、中風病人等或意識昏迷者,可能出現吞嚥反射性失調,在攝取流質食物時,可能不慎讓食物跑至氣管裡發生嗆傷,導致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恐導致死亡。
楊玲玲表示,當初之所以會選擇「稻米」,是因為「米」是東方人的主食之一,是「藥食同源」的最佳食補素材,任何人均可安心食用,不會因年齡、體質等狀況不同,而有使用限制。「基本上,零到百歲都可食用!」她說。
白米熬玉露 幫癌症患者補元氣
《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人參湯」。楊玲玲說,在古代沒有點滴注射等醫療設備,皇家貴族和富人吃人參補身,而尋常百姓則是吃粥加鹽恢復體力,所以她鼓勵大家喝玉露。
為證實玉露對人體之功效,楊玲玲經由科學研究,發現食用白米熬煮後的米漿,能有效提升大分子的抗體,達到補中益氣、改善疲勞、調節免疫等效用,因而被稱為「窮人的精力湯」。
此外,在正規藥物治療下,楊玲玲將玉露加入白芍、甘草根的湯藥中,給予晚期癌症患者服用,有效舒緩因疾病造成之疼痛,提高癌末患者的生活質量,而此結果曾發表論文於《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亞洲臨床營養學期刊)》上。
多年來,她用「玉露」照護無數癌症患者超過20年,透過中醫藥膳運用至臨床食療,讓病人不再只能吃到難以下嚥的營養餐食。她笑著說,有時候為了研究或演講告假時,病人都會反映,想念楊教授細心烹調的美味玉露。
楊玲玲表示,這是因為食物不僅提供生理需求,更蘊含了照護者對於病患的濃厚情感和關懷心意,而美味有效用的的玉露,除了能造福病友健康,更能讓癌症及安寧照護藉由飲食傳遞更多的溫暖。
芝麻玉露◆補鈣好選擇
材料:發芽米、冰糖適量
做法:
1.將發芽米洗乾淨,放入果汁機中,加水蓋過材料(至少2公分),打開開關攪打成米漿。
2.將黑芝麻打成漿,備用。
3.將水煮沸後,徐徐加入米漿攪拌均勻,再加入黑芝麻漿,煮沸後加適量冰糖,略冷即可飲用。
說明:《本草綱目》記載:「久服芝麻可以明眼、身輕、不老」,根據當代醫學研究結果發現,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此外,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
枸杞玉露◆明目就靠它
材料:枸杞30克、白米半杯、冰糖依個人喜好
做法:
1.白米半杯洗乾淨,放入果汁機中,加水蓋過材料,攪打成漿汁;用篩網過濾後,將殘留米渣再加入水,繼續攪打,反覆數次,直到米湯可完全通過篩網。
2.枸杞洗淨,加水,用果汁機打成汁,篩網過濾去籽後,將濾出的渣加水,繼續攪打,反覆多次,直到枸杞漿能完全通過篩網。
3.將水煮沸,緩慢倒入米漿攪拌均勻後,以相同方式加入枸杞汁,再次攪拌均勻,最後依個人喜好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說明: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枸杞有18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生素B、維生素C及鈣、磷、鐵等營養素,不僅被用於防治糖尿病、高血脂症、肝病及腫瘤,富含的葉黃素,也是保護眼睛、防止視力退化的特效天然維生素。
本文摘自今周刊《生活i健康》特刊「米養生」
趕快加入《生活i健康》粉絲團.掌握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