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轉涼,每年立冬更是滋補養氣的最佳時節,中醫師曾建榮教你善用黃耆、當歸等藥材入膳,強健養生。
每年十一月上旬是立冬的節氣,所謂「立冬應補冬」,由於溫室效應,季節更替錯亂,夏季高熱和冬天酷寒一年比一年嚴重。除了抵禦外在環境,如何增加內在能量,提高適應能力和預防疾病,也愈來愈讓人重視,這就是中醫養生的理念「上工治未病」。
《黃帝內經》曾說: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如何做到正氣內存?除了減少精神壓力和體力消耗外,最重要的是能夠「養正」。養正可以藉由身體鍛鍊,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運動時間有限,不如把心思放在食物上。以一些常見滋補的中藥材,根據體質不同加入食物中,達到「食療」、「以藥養正」達到補冬的功效。
失血後體虛乏力 可用黃耆、當歸燉湯
比如前陣子由台大醫院微生物免疫學博士孫安迪提倡每天喝的「黃耆紅棗枸杞湯」,有人稱為「安迪湯」,可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據典籍記載,金代名醫李東垣只用黃耆、當歸兩味藥,黃耆用量是當歸的五倍。搭配出簡單有效的「當歸補血湯」,用來治療大失血後氣弱血虛,乏力倦怠的慢性症狀,對人體的氣、血、精、液滋補皆有所益,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實務上,可依據個人體質,按照上述原則選取幾味融入食材中,可入湯、也可當茶來喝,以提高身體機能,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若有體質上認知的疑惑無法判斷,可請教中醫師協助。
常見可搭配食材滋補養生的中藥材如下。黃耆:耆者,長老之意,黃耆有「諸藥之長」的稱號,是滋補中藥裡最為廣泛使用的藥材之一,能補益脾胃並提高免疫功能,治療氣虛引起的全身衰弱或疾病,一般用量在三十克以下。市面上黃耆有兩種:晉耆,藥材外皮較紅,切面較黃,亦稱紅耆,因含有豐富醣質,放入嘴裡咀嚼會出現甜味,用於修復神經較佳。另一種是北耆,外皮黃帶蒼灰色,切面較白,因含醣質較少,放入嘴裡反而有豆腥的苦味,利水消腫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