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冷暖不定,正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期!尤其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醫師提醒民眾務必熟記三大急性中風症狀,並且馬上送醫急救,最長24小時內就醫都有機會挽回生命!
腦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106年排名第四位,平均每44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腦中風,而且男性多於女性。
腦中風不但影響個人健康,後續造成的失能問題也會增加家庭負擔。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第一次中風後一個月的失能比例是61.2%,三個月後55.58%,半年後仍有51.72%,比例都超過一半。
腦中風可以分成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前者約占70~80%,是腦部血管堵塞造成,後者約占20~30%,是供應腦部的血管破裂所造成。
以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來說,若能在中風發生後3小時之內使用靜脈血栓溶解劑,可以有效減少失能的後遺症,因此中風後把握搶救時間、立刻治療非常重要。
▲左起為林永煬醫師、王署君醫師、國健署長王英偉、陳龍醫師,藝人郭彥甫(右一)也到場分享照顧中風家人的經驗。(攝影/林芷揚)
國健署、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廣中文化的中風口訣「臨微不亂」,民眾若發現親友出現以下徵兆,務必馬上協助就醫。
「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是單側手腳舉不起來。
「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
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無法表達。
別「亂」快送醫:出現以上徵兆的其中一種,立刻記錄發作時間,馬上通知119緊急送醫。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強調,台灣就醫非常方便,出現症狀最重要的就是馬上送醫,可以減少失能機會。
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表示,腦中風的治療在這幾年有很大進展,尤其是缺血性中風可以使用溶解血栓或手術取出血栓的方式治療,3小時是黃金搶救時間。
即使發現中風症狀的時間已經超過,還是要馬上送醫,24小時內都有機會挽救生命、降低中風程度。
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心律不整、不運動、不健康飲食、菸酒、毒品等,提醒民眾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腦中風的最佳方法,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
▲藝人郭彥甫表示他現在飲食清淡,很少吃高脂肪食物,不但身體健康,精神也變得很好,呼籲民眾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預防腦中風。(攝影/林芷揚)
不少民眾自認生活健康,三高仍然難以控制。林永煬主任解釋,控制三高的藥物不只一種,每個患者適合的藥物不盡相同,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之外,若病情控制仍不理想,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另外,年紀漸長後,健檢應加上心律檢查的項目,確認有沒有心房顫動,因為這也與腦中風相關,卻經常被民眾忽略。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醫師陳龍也提醒,許多民眾自認沒有高血壓,其實是從來沒有量過,忽略身體的警訊。
另外有不少中風患者過去都曾出現小中風,比如手麻一下下、臉歪一點點,卻誤以為「只是太累」,沒有就醫治療,埋下日後嚴重中風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