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5歲的沈先生,6年前覺得整個人不對勁,左側肢體出現動作遲緩、顫抖等症狀,經就醫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原本積極計畫退休後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卻被這突如其來的身體病變,改變了下半場的人生。
文/凌芸斐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鄭宇凱指出,巴金森氏症為國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症狀為漸進性的動作遲緩、肢體僵硬、靜止性顫抖,以及平衡障礙等。
該院神經部部主任蔡崇豪表示,早期巴金森氏病患服用藥物,治療效果還不錯,但隨著疾病進展,藥效持續的時間逐漸縮短,甚至症狀惡化,出現難以控制的肢體扭動或亂動,嚴重影響工作,讓許多少患者因此不願外出,寧可宅在家裡。
以沈先生為例,一開始服用藥物,還可以維持日常活動,不致影響工作,但用藥5年後,症狀明顯惡化,面臨藥物效果縮短,肢體常不自主的抖動,走路不穩,無法應付正常工作的困境。
在神經內、外科醫師的評估和建議下,沈先生接受腦深部刺激術,術後狀況良好,搭配藥物,以及學會操控體外遙控器,讓他症狀獲得更好的控制,可以重返職場。
蔡崇豪提到,自從法國神經外科Benabid醫師發現,透過微電極刺激腦深部特定神經核,可有效緩解巴金森氏症病人的症狀後,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核准這項手術作為巴金森氏症的輔助治療。
我國衛生福利部也於2015年起將刺激器納入給付範圍,嘉惠眾多病友,不過,部分醫療耗材則需自行負擔,對於經濟能力不佳的病友來說,也還是不小的壓力。
沈先生大方分享自身罹病經驗,他談及,雖然罹病多年,但選擇積極治療,除了藥物之外,還接受「腦深部刺激術」,因此可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蔡崇豪認為,對於晚期巴金森氏病患來說,只靠藥物處方治療效果有限,而透過「腦深部刺激術」則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成效,讓許多深度病患及家屬擺脫長期病痛帶來的不便。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