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失智,一般都會想到西醫治療,其實中醫對失智症也很有一套!雖然古人平均壽命較短,失智情況較少,但中醫古籍對於記憶力差、思考遲鈍、情緒障礙的處方早有記載,應用在現代的失智症治療,效果相當好!
從西醫角度來看,失智症的主因是受年齡和後天因素影響,中醫的看法也是如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失智與年齡高度相關,八、九十歲的長輩中,約有三分之一都是失智病友。
年齡之外,中醫看待失智症,還會特別強調「三高」與「氣血運行」的影響,若能控制這兩個因素,就能降低失智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對失智症很有研究。(攝影/林芷揚)
預防失智》
控制三高、氣血順暢
三高方面,高血壓的人通常有「肝陽上亢」體質,容易煩躁、情緒控制差,長期下來易增加失智風險;高血脂則是「痰瘀」體質,代表體內累積過多廢物;至於高血糖,也是體內過度淤積,末梢血液循環差,影響血管健康。
只要將血壓、血脂、血糖其中一項控制得當,失智風險就能下降10%。「控制三高是最實際的!」林舜穀這麼說。
生活型態方面,中醫強調全身的「氣」要通暢,而情緒和活動量都會影響「氣」的運行;活潑開朗、人際互動多、戶外活動多的人,氣的運行比較順暢,失智比例較低。
林舜穀提醒:「所以中醫很重視你要多出去走路、運動。」
整體來說,中醫認為失智與心、肝較有關係,「心」包含心血管與心智,「肝」則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因此,保持心血管通暢、多訓練大腦、增加人與環境的互動,都是遠離失智的好辦法!
同理可證,和老朋友一起聊天、打麻將,絕對比一個人宅在家裡,玩電腦的麻將遊戲好得多。
治療失智》
分辨體質、對症下藥
萬一失智了,目前中西藥都無法治癒,只能延緩病程。在只吃西藥的情況下,平均病程約10~12年,但若配合服用中藥,可延長3~4年的壽命,並提升生活品質!
中醫的治療方式包含中藥、針灸、耳穴敷貼等,會參考西醫檢查結果,依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給予不同的療法,來減緩認知功能退化、改善精神行為症狀。
▲治療失智症的針灸大多採用頭皮針,建議一週針灸2~3次,每次15~20分鐘,針灸時搭配起身走動,效果更好。(攝影/林芷揚)
▲耳穴敷貼是將專用的磁珠貼在耳朵的特定穴位,達到緩和情緒、減少暴燥、增加進食能力的效果。(攝影/林芷揚)
比如,若是額顳葉型失智症,針灸時就會針對前額的穴位加強治療。
若是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則會針對腦部的運動區進行針灸,以提升肢體能力、預防二次中風,還可搭配中藥「補陽還五湯」暢通血管,與溶解血栓的西藥併用,效果更好!
▲失智症與記憶力、定向感、計算能力、書寫能力等都有關係,不同病情的患者適合的針灸穴位也不同,中醫師會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給予適當治療。(攝影/林芷揚)
體質分類上,林舜穀表示,「陽虛」體質的病人,通常反應遲鈍、活動力弱,適合使用補陽的中藥,如乾薑、肉桂,針灸時則會針對可提神醒腦的穴位加強治療。
「陰虛」體質者,則有恐慌、焦慮的症狀,對人物和時空的辨識能力很差,等於每天都像是新的一天,就醫時容易恐懼,服用「天王補心丹」、「寧心安神茶」有助改善擔憂情緒、提升睡眠品質。
至於「氣鬱」體質者,常有幻想、妄想、攻擊性的行為,也常有「三偷」的情況,誤認為老公偷人、媳婦偷錢、鄰居偷菜!服用「龍骨牡蠣湯」、「抗憂解鬱茶」能緩和情緒,後者還可改善失智常見的黃昏症候群。
專門研究失智症的林舜穀,還特別調配了失智專用的「智愛湯」,藥材包含龍骨、遠志、西洋參等,不但可提升認知功能,還能緩解焦慮、妄想、恍惚、失眠等精神行為症狀。
另一方面,中醫很重視「東西要吃得下,大小便要排得出」,因此若失智者有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消化不良、吸收不佳、排尿困難、便祕等困擾,中醫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能改善,可避免營養不良、提升生活品質。
研究證實,無論是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或是降低肺炎住院、使用鼻胃管等風險,中西醫合併治療都更有優勢。
而且,中西藥只要分開服用,一般都沒有副作用,林舜穀建議病友同時接受西醫與中醫治療,在面對失智的路上能走得更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