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遇見一位在東部的體育老師,與他交流老人健康促進的未來。他的開場白很自然的從「我們資源缺乏…」開始,我說「真是這樣嗎?」他不知道怎樣接下去。
文/周傳久
在以往許多研討會和媒體報導都是這樣開場,但為什麼長照基層也總是有些否定自己的工作者?動不動就「哎呀!我們缺資源...」。
以台東為例,缺乏心臟和癌症專科醫師是事實,的確要想辦法改善資源可近性,例如交通、設備、人員甚至管理流程等。但從發展長照觀點來看,一直去喃喃自語的唸這個事實的同時,還有多少可貴的資源,我們卻沒花時間去注意?
東部自然環境佳
做長照未必劣勢
在台東,一開門就是大片青山,還擁有多條都市沒有的清澈小溪,以及生物活力十足的水塘,這樣的環境就可以發展很多早期失智社區復健活動。
更不用說這裡還有軟土田埂,讓人摔了不像水泥地和豪華的花崗地磚一樣容易骨折,還有各種顏色與味道的花草農作,以及多樣讓人感覺和諧、有安全感的自然界聲音,不是嗎?
東海岸有少數已經完工、頗為華麗的日間照顧中心,但為什麼有些長輩被送去喘息居住,一去就哭,或拒絕使用裡面的設備?為什麼有許多輪椅堆置,成為佔空間的障礙物?但為什麼有些機構的設備不怎麼樣,去的長輩卻很高興,可以為生活加分?
確立發展價值觀
看見更多可用資源
我們的發展價值觀確實很重要。所謂發展價值觀是說,我們是不是一味配合政績,卻不覺得自己應該或能夠和決策者對話來尋求最適合發展?我們是不是藉由不斷增加硬體設施來獲利為發展動機?
我們有沒有真的仔細去了解,到底所在地當下有多少需求,有哪些務實的替代方式可以逐步拉近需求與資源之間的差距?或者,我們是否還欠缺一顆開放的心,和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如果願意交流,就會使我們從看不見資源變成看見更多資源。
其次,我們有沒有理解學理,並能運用資源?如果我們理解五官刺激和認知衰退後感知環境的代償原理,對以上都會區之外還保有的在地元素,以及長照品質升級的意義與貢獻,則面對挑戰的態度就大不相同。
除了基礎元素,再看服務設計與系統整合。以服務設計而言,一棟完全符合醫療規範的大型日間照顧中心有無必要?如果化整為零變成家庭托顧呢?屏東已有許多成功例子。
挪威打造迷你家屋
丹麥善用機構設施
家庭托顧在鄉村的阻礙和利基,原則上比都市理想。
在挪威北部,幾個家庭可能相距數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加上低溫可能零下三十度,所謂偏鄉資源和照顧條件很難比台灣好。後來公部門支持鄰里相互照顧政策,聚集數位老人打造迷你家屋,想盡辦法透過各種方式來改善。
在丹麥有些急性後期照顧中心,不但有物理治療師陪同老人,還把樓層安全梯設計成美麗的例行復健運動空間,因為老人回家生活後,他們也需要練習繼續使用樓梯。比起專門再弄個空間,花很多錢蓋硬體,最後功能重疊,這麼做可以省很多錢而且實際。
安養機構連結學校
芬蘭小島共用資源
在芬蘭的歐蘭自治區有六千個小島,要養活機構當然不易,要逐島提供居家照顧服務也不容易。當地不只老人照顧是個挑戰,連小孩就學等資源,也面臨和首都大不相同的處境。
不過,當地有些設有三十床的安養機構,打造得像社區住宅,與鄰近小學共用廚房,讓小學生帶隊來機構餐廳吃飯。小學生吃完,換員工用餐,然後再讓老人住民來吃。
餐飲設施小而美,滿足多種人飲食需求,品質無城鄉差距。小朋友自然的進出機構,讓安養機構生氣勃勃,小孩自小看到長者機會更多,也是很自然的社會教育,真是多贏。
偏鄉未必沒優勢
長照發展重新思考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發展長照之前,或許都應該先問問自己的價值觀,這至少包含客戶和政策執行者雙方觀點,精確的察看現況與未來需求,然後再從硬體設置、服務設計、系統輸送三個層次看現況怎麼改善。
通常大家在台灣的慣性思維是先問錢,先有錢再說。錢當然重要,可是跳過價值釐清和服務設計的過程,直接找硬體拼湊出符合政策的結果,是很容易丟三落四的。
我們東海岸的優勢很多,長照,是不是永遠要視為「偏鄉」,繼續在資源不足的論述中打轉,很有討論空間。這不是一個外交辭令的結尾,而是真的要營造討論空間,討論出長照的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