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掌握「第五季」的排毒原則—長夏養生重脾胃排濕

掌握「第五季」的排毒原則—長夏養生重脾胃排濕

Jannet

健康

達志

2013-08-06 09:56

農曆7月是一般俗稱的鬼月,也代表夏季即將結束,進入「長夏」時節;長夏是指每年立秋到秋分的時候,也就是國曆8月7日至9月23日。中醫師表示,長夏是古代皇帝養脾健胃的重要時節,每年宮廷裡的御膳房都會準備特別料理,幫皇帝把脾胃打理好,以迎接秋冬。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中醫師彭溫雅表示,長夏是身體由陽轉陰的過程,古人指出「長夏防濕」,台灣的夏天濕熱多雨,濕熱的天氣容易造成脾胃功能下降,出現消化不良、煩燥、疲倦乏力等症狀。

 

中醫認為,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致病的原因之一,濕通於脾,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彭溫雅強調,夏天濕熱沒有排出,到了秋天就慘了,因為濕熱影響脾胃消化與吸收的能力,而秋天正好是各種病毒、病菌入侵的季節,脾胃功能失調時,無法吸收營養轉化成能量,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抗病菌。

 

體內濕氣不排 容易提不起勁

 

台北醫學大學中醫營養學講師黃淑惠表示,人的身體會隨著環境季節轉換,夏天因氣候的關係,身體偏濕、熱;一到秋天,季節偏乾,身體會跟著由濕轉乾,但濕氣如果滯留體內,會影響脾胃功能。

 

除了環境會造成身體濕熱外,吃錯食物也會加重身體的濕氣。黃淑惠以夏天為例,應多吃利水食物,把身體裡的濕氣排出,但很多人夏天猛吹冷氣、喝冷飲、吃冰,反而讓身體變得更濕,出現下半身水腫、疲累不堪等症狀。黃淑惠解釋喝溫水可以刺激微血管舒張,幫助降低體溫,而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

 

中醫師陳旺全強調,身體濕氣重,氣又不足,整個人會提不起勁,每天都覺得很疲累、很想睡覺,覺得身體沉甸甸,有這種情況的人,長夏時首要任務是補氣袪濕,身體濕氣改善後,再加強脾胃調理。

 

黃淑惠建議夏天除濕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另外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冰冷食物反不易排濕;油膩則會助濕傷脾。

 

長夏袪濕可掌握以下3大原則:

 

原則1多吃涼性、利水性食物

瓜類、菇類、筍類、百合、蘆筍、茄子、水梨、火龍果、橘子、草莓。

 

原則2 適量添加辣味

吃東西時可加一點生辣椒或是胡椒粉,可以把濕氣排出體外,消除疲勞。

 

原則3 多吃苦味、甜味

苦味有清熱效果,甜味則可健脾,但不宜過甜易生痰,微甜即可。

 

 

夏轉秋 收藏陽氣養肺過冬

 

長夏剛好介於夏末初秋,這個時節除了調理脾胃外,也是養肺的好時機。中醫理論認為,到了秋季,氣溫轉涼,大自然陽氣潛藏,人體陽氣也隨之轉入收斂狀態。因此,秋季養生就是要好好收藏身體的陽氣,才能為寒冬做好準備

 

陳旺全說,以中醫五行來講,秋天所對應的人體臟象是肺,秋季的時後天氣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此時更應注意鼻乾喉痛、咳嗽胸悶等呼道道疾病。此時如果能好好調和呼吸,使肺火不燥,就能保持呼吸順暢。他建議民眾,秋天時,可以多做腹式呼吸,不僅能增加肺活量,還可以按摩到五臟六腑,抵擋外邪。

 

注意呼吸節奏外,秋天最好的養肺方法就是,早睡早起,平衡陰陽兩氣,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陳旺全說,早睡可以舒達陽氣,順應陰精的收藏,適當早起還可以減少血栓形成機會。

 

滋陰潤燥 調養呼吸道問題

 

調整生活作息外,吃也很重要。有人說「秋季進補,冬令打虎」顯出秋天食補的重要性。陳旺全說,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及表皮或果肉白色的蔬果如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

 

黃淑惠說,白色蔬果如山藥對肺部的調養相當有幫助,可將肺部過多的濁氣排出體外。她建議,在季節的交替之際,很容易感冒、咳嗽的民眾,可多補充維生素A及維生素C,可以保護上呼吸道系統。維生素A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紅黃色蔬菜,如南瓜、地瓜、紅蘿蔔;維生素C食物包括芭樂、柑橘、奇異果等。

 

「泡腳」也是很方便的秋冬養身法,特別是在「白露」這個節氣過後,更要堅持泡腳,每次泡15~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泡完腳以後,還可做穴位按摩。按摩腳底的湧泉、腳背的太衝、頭頂的百會、膝蓋下的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幫助改善手腳冰冷症。

 

5道中醫師秘傳長夏保養良方

 

腸胃為倉稟之官,專是負責補給之職,因為人體一定要靠脾胃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至身體的每一組織器官,才能健康、有活力,所以,一旦這種運輸功能出現障礙,勢必造成身體的不舒服。讀者能藉由健脾養胃的藥膳,做好平日保養的工作。

 

一、花生汁:

作法:將新鮮花生加入少許的水,放入果菜機中榨成汁,在飯前飲用30C.C.左右。要特別注意的是,已經發芽或是存放過久已有黃麴毒素的花生就不可以用,以免中毒。

功用:和胃、調中、健脾益氣,對慢性胃痛、十二指腸潰瘍、便祕及皮膚滋養具療效。

 

二、黑耳柿餅羹

作法:將黑木耳20克泡開後切丁,與柿餅15克切丁後放入水中煮沸,再加些太白粉、冰糖即可食用。

功用:健脾整腸、活血、止血,可有效治療腸胃虛弱、痢疾及腹瀉。

 

三、豬骨茯苓湯

作法:豬脊骨半斤、茯苓35克,加入薑、蔥、花椒及酒熬煮成湯。

功用:降胃酸、降血壓、強心、防潰瘍,是道專治消化不良、失眠、健忘、咳嗽及水腫的補益健身療方。

 

四、桂茴羊肉湯

作法:羊肉半斤、清華桂3克、小茴香6克、生薑12克,加入少許的鹽熬煮至熟即可飲用。

功用:補脾胃、驅寒,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或消化不良,均可飲用。

 

五、金山紅蘿蔔湯

作法:雞內金30克、山藥30克、紅蘿蔔150克,加入紅糖少許熬煮。

功用:補中健胃、助消化,對飯後容易脹氣、噎氣療效佳。

 

(陳旺全提供)

 

 

延伸閱讀

我們身上都有,卻不太願意承認的那部分
我們身上都有,卻不太願意承認的那部分

2018-02-13

童年時期的「創傷記憶」
童年時期的「創傷記憶」

2018-02-13

我是為了你們而活!
我是為了你們而活!

2018-02-13

偏差性咀嚼會帶給耳朵很大的傷害
偏差性咀嚼會帶給耳朵很大的傷害

2018-02-12

過年熱量不爆表  堅果類一天一匙就好
過年熱量不爆表 堅果類一天一匙就好

201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