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冬,氣溫下降,對氣虛與血虛之人來說,很容易感到四肢冰冷。對此,中醫師建議,可針對不同體質採用適當的藥膳進補,既能養生,又能強健體魄。
寒風冷颼颼,藥膳熱騰騰,來一碗麻油雞或是藥燉排骨,真是再好不過了。隨著時序入冬,氣溫下降,對體感溫度比較敏感的民眾,會明顯感受到涼意或是四肢冰冷,除了加厚衣物外,運用進補的方式來改善虛冷體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不僅能提高體感溫度的耐受力,還能強化五臟六腑的機能,保暖兼養生。
中醫講究平衡的概念,「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什麼是虛?虛的概念基本上分氣虛與血虛兩種,都對冷有強烈的感受。
氣虛的症狀再配合五臟表現可分為「肝氣虛」的疲勞目眩、視物昏花、目光無神,受驚膽怯;「心氣虛」的心臟無力,脈虛弱微細;「脾氣虛」的四肢倦怠無力、精神委靡、體瘦;「肺氣虛」的呼吸喘促氣短;「腎氣虛」的小孩發育遲緩,男性的腰膝痠軟無力,生殖功能低下。
冬季臟腑虛弱 對症食補
此外,「血虛」偏屬女性症狀,常見的有肝血虛的經血量少、經後乏力、經血點滴而出或遷延日久;「心血虛」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舌色淡。這些現象都是一系列臟腑虛弱的表徵,在冬季時會更為顯著,可以透過適當補養來改善。
根據上述體質狀態,可挑選適當的藥湯或藥材來當食補。如氣虛方面,黃耆補表氣,增加肺與皮表抗寒能力;成人用高麗參或孩童用粉光參補脾氣,強化脾胃與肌表禦寒能力,並減少感冒和鼻過敏機率;人參再加田三七能補心氣,如有心區疼痛加藏紅花,能穩定心臟功能避免心血管阻塞;補肝多數以四物湯為基礎來調養,若有便祕、目糊等症狀,可再加炒決明子,能改善肝疲勞所致的倦怠、眼疾與女性缺血問題;補腎則以何首烏、枸杞子與杜仲為主,適合腰膝痠冷、膀胱無力、視力退化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