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張表讓你看懂癌症篩檢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張表讓你看懂癌症篩檢

已蟬聯35年之久!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統計,癌症仍是台灣10大死因之首,去年光是因癌症死亡人數就有4萬7760人,占死亡人數27.7%,換算成時間,顯示平均每11分2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肺癌、肝癌、大腸癌 包辦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前三

 

根據衛福部的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由(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與(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包辦,其中又以乳癌與卵巢癌為女性的健康殺手。

 

 

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與癌症篩檢推廣,是導致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持續攀升的主要三大原因。

 

為增加民眾篩檢意願,衛福部自2010年開始,透過健康捐擴大推廣現行的「四癌篩檢」,即為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乳癌(乳房攝影檢查)、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4個項目,民眾可藉由免掛號、免收費的方式到醫療院所進行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病發期即為現行篩檢工具,可以偵測到早期癌症的時間長短。

 

以肺癌為例,像是若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精密篩檢出肺部的肺結節、毛玻璃,因此能相當早期發現肺癌,病發期可延長至5~10年。

 

台大醫院肺癌權威醫師陳晉興建議,「肺癌高危險55到65歲之間,往前10歲合理,鼓勵經濟許可、45歲以上『還有在呼吸的人』都需要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可參考以下篩檢方式

 

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固然驚人,但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能有效增加存活率。

 

以排行第一的肺癌為例,建議選擇能精準判別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有效延長病發期,因此會建議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有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晉興醫師提醒,通常肺癌病發期長可至5~10年,高風險族群則是有可能1~2年內,因此他建議,40歲以上的有抽菸習慣、並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下的民眾,都應該要做篩檢。

 

同時45歲以上的一般民眾,也應做LDCT篩檢,陳晉興醫師強調,目前沒有建議的篩檢頻率,主要是以初次的篩檢結果,來作為判斷後續的篩檢頻率時間

 

此外,像是肝癌多發生於B型、C型感染者、酒精性肝炎者,與曾罹患過肝癌的病患,因此會建議半年就該篩檢一次。

 

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則是建議2年1次進行篩檢。

 

然而其中的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目前醫界對其致癌因子仍無定論,因此並無特別建議篩檢對象與時間,建議視臨床症狀而進行篩檢。

 

像是擁有幽門螺旋桿菌帶原者、有家族病史的民眾,也需進行胃癌篩檢;而有吸菸、喝酒、嚼檳榔的民眾,則是須留心食道癌的篩檢。

 

 

以大腸癌為例,其發生人數是占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15%,好發於50歲以上的成人,若經篩檢發現,將近有95%以上是仍屬於癌前病變及0-2期的早期癌症,預後佳,5年存活率可達7成以上。

 

一般而言,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每2年做1次,因為對於醫界來說,這是相當快速且精準的篩檢方法,若糞便潛血檢查出來呈現陽性的民眾,就立即需做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有癌症或息肉的症狀。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也提醒,儘管有些患者的大腸息肉已切除,但仍是需要定期複檢,像是曾切除過5顆息肉的患者,就須1年之內檢查;而有3顆息肉的患者則是3年再進行檢查。

 

而糞便潛血呈現陰性的民眾,也建議可在5~10年內自費做大腸鏡檢查,或是重複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

 

篩檢僅有發現之功能 防癌仍是要從自身生活做起

 

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也曾針對甲狀腺癌,表示不建議無症狀的成人進行篩檢,以避免過度診斷等問題。

 

另外許多健檢中心多會在健檢項目中,將血清腫瘤標記列入,像是甲型胎兒蛋白( AFP)、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上皮癌胚胎性抗原(CEA)、癌抗原(CA199)、癌抗原(CA 125),可透過血清中有「較高」於正常人的數值,供臨床早期診斷與治療追蹤。

 

但目前並未有理想的血清腫瘤標記,時常有偽陰性、偽陽性的案例發生,好比明明沒有大腸癌的患者,CEA卻比一般人還高,因此大部分醫師多會建議初步篩檢,應以傳統檢測方法為主,像是大腸癌,可以透過內視鏡、與糞便潛血檢查。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也提醒民眾,癌症篩檢已是「次段預防」,他提醒日常生活中應先從「初段預防」開始做起,即為遠離生活中的高危險因子,像是戒菸、戒酒,並保持運動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避免菸、酒、過重或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致癌性病毒感染等危險因子,就可有效預防30-50%癌症的發生。

 

而國人好發的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及口腔癌等前五名癌症,正是與前述致癌因子有關。

在校園推動閱讀已20多年的鹿江教育基金會董事張采珍認為,要養成孩子的閱讀素養,得回歸到閱讀最本質的「鐵三角」,「三角形對應到的三個元素,分別是傾聽、思考、表達,要努力的就是從這些元素出發、深化。」

所謂「傾聽」是指,看得懂、聽得到,釐清了字裡行間的想法與概念之後,才能發展、形成觀點;「表達」則首先要有想法或疑問,也要有表達的意願,願意跟別人分享、交流,再進而思索如何遣詞用字、怎麼完整說出觀點。張采珍強調:「傾聽跟表達,都需要有思考,思考可說是最根本的。」

曾志朗指出,要深化這三個基本能力其實並不難,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常跟孩子共讀、聊書。「從小開始就每天撥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而閱讀之後的談話非常重要,要讓孩子願意跟你聊書,有對話、有討論,對話會產生『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孩子可以在表達過程中整理想法。」


國際最新焦點:數位閱讀素養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也說,如果只是單向的閱讀文本,可能只是全盤接受或不接受文本中的觀點,透過對話,才能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有更豐富的想法。

陳昭珍指出,「自己能夠沉浸於閱讀,被吸引住、跟文本對話,然後跟其他人對話。透過對話,補足自己想法中的空洞,產生批判性思考,」她認為,這是閱讀的最佳境界。

數位閱讀素養則是國際上最新關注的焦點。陳昭珍說明,數位閱讀包含了定義問題、蒐集訊息、瀏覽資訊、處理和組織資訊、表達、統整與解決問題等過程。

過往的閱讀,大多是屬於單一文本、線性的、連續性的閱讀,但網路閱讀不同,是連結型、網絡型的,讀者要能夠知道在網頁上或資料庫中,如何做連結,如何找到想要的東西、抓到重點。這裡面包括線性文本跟非線性文本、連續性跟非連續性的型態,是更多元的。

「而要能整合運用多元的文本,有個大前提,就是要有閱讀文本的能力,」柯華葳強調,孩子小時候、最基本的紙本閱讀,還是要留住,最好在5歲之前就培養。父母要翻開書、跟孩子一起唸書,讓孩子慢慢的熟悉文本、文字,「有一段安靜不波動的時間,去學習閱讀。」

曾志朗也說,經典書籍的閱讀是基礎,而網路資訊,則是幫助我們想法活躍、能夠反思,這是相輔相成的,能讓人們的閱讀更豐富、有更多層次。「不要因為新的網路閱讀偏廢了經典,而是從各種方式增加閱讀的能量,畢竟,應付世界變動的唯一力量,就是閱讀。」



教育現場推閱讀,強調興趣的提升

台灣校園推動閱讀,源起於2000年。當時曾志朗上任教育部長沒多久,就端出了全國性的兒童閱讀政策,挹注大量資源到各個教育現場,積極推動閱讀。

「那是台灣第一次有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全面推動閱讀,大家真的都動起來了。在這之前,大多是出版社或有熱情的老師在單點推動而已,」台北市國語實小校長林玫伶回憶。

「原本大家推得興致勃勃,結果卻被打臉了,」林玫伶說,2006年PIRLS(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施測、2007年公布結果,台灣孩子的閱讀興趣竟然敬陪末座。「老師沒有規定要閱讀時,孩子就不讀了,孩子在過程中也許享受閱讀、也許覺得閱讀有趣,但心中總認為這是學校規定的活動,並沒有內化成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這讓大家都很震撼,也讓閱讀推動的方向有了大轉變。第一,要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老師在這過程中,要降低紙筆的作業,例如減少報告量、減少學習單等等,避免讓孩子『反胃』,」林玫伶說。閱讀的類型,也從過往的繪本為主,開始增加小說、傳記、散文等等,文字量大。這是很重大的改變,也是受到PIRLS的影響。

第二個重點,是促進閱讀理解。如今閱讀理解成為顯學,有許多人在推廣,就是源起於此。第三,則是閱讀評量受到重視,但不是傳統考法,而是兼顧不同理解層次。
林玫伶說,現在孩子的閱讀更蓬勃,多數大人都能尊重孩子多元閱讀的興趣,各式出版品愈來愈多,載具也非常多元,這是正向的轉變。


洪蘭與張曼娟的兒時閱讀記憶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沒有書可以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日前在天下文化「閱讀仲夏夜」中分享,自己兒時對文字很渴望,但當時書很少,「現在說出來大家可能很難相信,那時我連報紙上的『警告逃妻』、『學生證遺失作廢』等告示,都會去讀!」

洪蘭一直到進了大學之後,才開始有較多的課外閱讀,「我爸爸建議我,要多看小說才能了解人生百態,他還跟我說,不要以為成績好就是有智慧,知識可以幫助謀生,但人生還是得有智慧。」洪蘭強調,能從課本裡面學的東西是有限的,主要的學習得靠閱讀。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作家張曼娟也回憶,童年時物質資源頗為匱乏,當時她的伯父家有訂報紙,會專程把副刊蒐集起來,裝訂在一起,每個月寄到張曼娟家。「那時我不認識字,但我記得,母親每次收到報紙時,總很開心,她會很仔細的打開、很認真的讀,有時還會讀給我聽,那是我對閱讀最初的啟蒙,」後來張曼娟的母親也與她共讀唐詩、水滸、三國等等,「如今看來,閱讀是我兒時最溫暖的回憶。」


閱讀三式:螞蟻、蜘蛛、蜜蜂式

這幾年成人新圖書出版量減,幾呈連續性下滑,學齡兒童出版品則增加,幼兒書增加更明顯。

清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的資深教師葉惠貞,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螞蟻式、蜘蛛式、蜜蜂式三種學習類型,來說明不同層次的閱讀能力。
⊙「螞蟻式」的學習類型:閱讀的材料多元,但學習時只會將作者所說的內容照單全收,不假思索的記憶下來,不曾主動的思考、組織與內化,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
⊙「蜘蛛式」的學習類型:閱讀時訊息經過系統化網絡的過濾,擷取有用的訊息。
⊙「蜜蜂式」的學習類型:擷取有用訊息後,經過消化吸收,變成有價值的訊息。

葉惠貞說,目前台灣校園內閱讀活動辦得熱熱鬧鬧,但多數仍停留在推廣「螞蟻式」學習的層次,「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直接從『螞蟻式』躍升為『蜜蜂式』,老師的責任就在於為孩子搭建過渡鷹架,也就是『蜘蛛式』的學習觸發。」她強調,透過系統化的閱讀學習,能幫助孩子進行有價值的閱讀,慢慢的,孩子就能釀出蜂蜜,提出創造性的個人見解或觸發。
延伸閱讀
腫瘤標記檢測指數高  不代表罹癌
腫瘤標記檢測指數高 不代表罹癌

2018-08-03

沒有「早期」階段,是致死率最高癌症 對付胰臟癌  首推傳統切除手術
沒有「早期」階段,是致死率最高癌症 對付胰臟癌 首推傳統切除手術

2017-11-30

癌症不用開刀就會好? 名醫破解
癌症不用開刀就會好? 名醫破解

2017-05-26

乳癌帶走薇薇安 乳癌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乳癌帶走薇薇安 乳癌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2016-12-19

肺癌醫療支出最高 平均每人年花21萬健保費
肺癌醫療支出最高 平均每人年花21萬健保費

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