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擺脫腎臟病的威脅,不能單靠醫生,從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護腎方法,自己就是護腎專家,讓腎病威脅從此退散。
「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急性腎臟病即使恢復,日後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仍大為增加。」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皇煜指出,生活中徹底實踐腎臟保健之道,預防於患病之先,就是最佳的護腎策略。
三少三多 遠離腎病威脅
預防腎病的首要工作, 就是避免危險因子進入你的生活。少鹽、少油、少糖,透過「三少」飲食原則,達到血糖、血壓與血脂控制,維持理想體重,可保護自己遠離腎病威脅。而相對於「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的「三多」健康飲食習慣,則應積極追求,主要目的是維持排便、排尿順暢,以降低腎臟的感染風險。
楊皇煜指出,尿液具有保護身體的功能,只要多喝水、規則排尿,就能藉著尿液將尿道中的細菌排出體外,防止感染發生。而憋尿則會使尿液停留在膀胱中過久,細菌滯留繁衍後,又經輸尿管上行至腎臟,進而引發腎盂腎炎,「尿道感染容易影響腎臟功能,反覆的感染,更是造成慢性腎臟受損的原因之一。」此外,有尿路結石、排尿障礙的民眾亦需留心腎功能。
除了不憋尿,也要不抽菸。腎臟需要足夠的血流與氧氣供應,人體中有1/4的血液流量流入腎臟,當血流量不足時,就會使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時間過久甚至會造成腎功能受損,所以適時補充水分,保持體液平衡很重要。
「香菸裡的化學物質, 如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硬化,使腎臟血流減少,因而減損腎臟功能。」為預防腎臟疾病發生,民眾應厲行戒菸。
「2016年一份針對4,000多位婦女的睡眠研究發現,常常熬夜的夜貓族,會增加蛋白尿及腎臟功能惡化的機會。」適當的睡眠也是護腎要訣之一。
注意吃進去的 排出去的也要顧
「吃得健康以外, 更不能隨便吃來路不明的藥。」楊皇煜說。1992年,一群比利時年輕婦女因服用含有「廣防己」的中草藥減肥而引起慢性腎衰竭,進而發現是廣防己中的馬兜鈴酸成分所致。
「馬兜鈴酸與腎臟纖維化有關,而腎臟纖維化,則是慢性腎病進展到末期所出現的共同變化,此外,馬兜鈴酸也被發現與泌尿系統癌症有關」,雖然台灣早已禁止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但如坊間或電台等,來路不明、成分不清的中藥,仍在市面上流竄,民眾若貿然服用,必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事實上,部分西藥、中藥,都具有副作用與毒性。民眾除了不應迷信偏方,也不應濫服成藥,非但增加腎臟負擔,更可能造成腎臟纖維化。「市面上所有的消炎止痛藥,長期服用或注射都會影響腎臟功能。」此外,他指出,有的民眾因身體水腫,或錯誤減重方式而服用利尿劑,若過度利尿,造成嚴重脫水或低血壓,使腎臟血流減少,也會損及腎臟功能。
此外, 更要拒絕鮪魚肚上身。「控制三高,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了。」楊皇煜說,攝取養分若未經過運動消耗,導致熱量過多,一部分合成為肝醣儲存,另一部分則轉換成脂肪留在體內;所以,不但要在飲食上控制熱量攝取,也要透過適度運動,減少脂肪堆積。
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而且運動過後,因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使人減壓、心情舒暢、放鬆,因此適度運動也可以養護腎臟。而有利於腎臟保養的運動是什麼呢?「只要願意運動就很棒了!」他笑說,其實不管哪一種運動,只要適度且穩定地持之以恆,就是護腎良方了。
強化免疫力 降低各種感染機率
「對於腎臟功能不佳的病患,維持低蛋白飲食則是有幫助的。」因為過多蛋白質容易造成腎臟負荷,慢性病患應調整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除了注意吃,也要注重喝,「病患應特別注意不要脫水,水喝多,排尿量也會增加,可將有害物質順便排泄出去。」
至於喝多少,怎麼喝呢?楊皇煜認為,腎臟病人與一般人一樣,維持一天至少飲水2,000cc左右即可;而腎病較嚴重或水腫的病患,則需注意不要喝進過多的水,否則可能因腎臟來不及排出,而造成水腫或身體水分超載。
當腎臟功能衰退,紅血球生成素不足,就會導致貧血。由於人體需要足夠的血紅素,攜帶氧氣到各個組織,貧血容易使組織因供氧不足而導致虛弱無力的症狀,因此腎臟病人會特別容易感到冷。
冬天保暖對病患尤其重要。天氣太冷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間接影響腎臟功能;同時更要預防感冒,感冒也可能引發特定的腎炎。
腎病患者既然容易感到虛弱,平日又可從事什麼運動呢?楊皇煜表示,和正常人一樣即可,但應從簡單的走路開始,循序漸進,從事體力能負荷的的運動。「末期病患會特別感到肌肉無力、容易疲倦,而對運動產生倦怠,建議還是要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運動,四處走走都好,此時,並不鼓勵突然從事激烈運動,以免使身體產生太多代謝廢物,造成腎臟負擔。」
提高警覺 發現問題就盡速就醫
病患也要提高警覺, 平時多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早期腎臟疾病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症狀,因此建議,如發現有疑似泡泡尿或久睡不醒等現象,千萬不要遲疑,應盡速就醫檢查。」
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楊皇煜也發現,慢性腎病較重度或惡化較快的病患,很容易產生「我什麼時候就得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擔憂;再加上,國人常有「只要洗腎,一輩子就完蛋了」的想法,使病患很容易想法負面、心情低落,甚至不願意聆聽醫師建議。
「何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呢?」楊皇煜分析,人體所有器官如果壞了,就只能接受器官移植;只有腎臟,可以透過透析來代替腎臟功能,移除體內的尿毒廢物,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使人變得更輕鬆舒適,食欲變好、精神改善,生活品質幾乎可與正常人一樣,不受影響。
與國外相比,台灣患者進入透析的時間明顯較晚,「台灣醫生大都會盡全力,幫助病人不要過早進入透析,所以病人實在無須擔心,自己是否過早接受透析,而產生過多的心理壓力。」
無論是腎臟病患或一般民眾,都需體認一件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健康的身體,是各種堅持與良好習慣累積而來的;一旦在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護腎法則,即使罹患了腎病,也能降低威脅,過著輕鬆快意的人生。
(本文摘自今周刊 生活i健康特刊<養身先養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