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國病肺癌悄悄來襲,成為國人健康頭號殺手,究竟誰需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很麻煩嗎?如何正確判讀檢查結果?又有何注意事項?
一個三十一歲的女性,原本計畫半年後就要結婚,利用員工健檢機會到隸屬台北西園醫院的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癌症篩檢。沒想到,家族三親等內無任何肺癌病史、從未抽菸的她,竟然驗出一・二四公分的肺部點狀陰影,經確診為大細胞肺癌!
「過去四十歲以下的人來做,我們會勸他們還不必做,但發現會有例外,我們禁不起閃失⋯⋯」西園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名聖不諱言,一般認為抽菸、二手菸、基因、年齡(五十五到七十五歲)與長期接觸空氣汙染(PM2.5、氡、石棉等)是肺癌高危險因子,年輕人還碰不上,但近期遇到一個又一個年輕肺癌確診案例,現已建議三十五歲以上可考慮、四十歲以上則都有必要做LDCT肺癌篩檢。
肺癌確診案例趨年輕化 四十歲以上有必要篩檢
民眾或許好奇,LDCT檢查會很麻煩嗎?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指出,這項檢查不須禁食、不必用顯影劑、無危險性,做一次只要花五分鐘等。
目前全國有上百家醫院提供LDCT檢查,民眾可到醫院附設的健檢中心或至胸腔科掛號,自費受檢。
小於三公分的肺部點狀陰影,醫學上稱為肺部結節,一般來說未必肺部照出結節就是肺癌。
陳晉興解釋,肺部結節常見原因除了惡性腫瘤,還有良性腫瘤、發炎或感染等情形,尤其發炎後結疤最常見,所以健康檢查發現肺部結節,先別驚慌,也可能只是身體的假警報。
綜合國內外多項大型LDCT篩檢資料顯示,接受篩檢者,約有四分之一左右會發現肺結節,其中只有約一%被診斷為肺癌。
該如何判讀檢查出來的影像,並對應後續正確追蹤或治療?國際醫學上,不同機構對肺結節的診斷標準略有差異。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試驗(NLST)以結節大於○・四公分為是否要進一步處理的標準,美國胸心外科學會(AATS),則以○・五公分為標準。
不論如何,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胸腔外科加護病房主任許瀚水指出,所有肺結節的處理方式共有觀察追蹤、穿刺和開刀手術直接摘除等三種。
他認為,如大小在○・四公分以下,基本上良性機率高,觀察追蹤即可;如超過○・八公分建議進一步檢查,考慮以切片確認診斷,或直接手術切除再做病理檢查確認。
結節的形狀、變化 都是觀察判讀重點
目前以小傷口、恢復快、安全性高的微創胸腔鏡手術為主流,手術風險大幅降低,術後疼痛與恢復期也明顯改善、減少。
若結節介於○・四到○・八公分,一般他不會主動建議患者積極切片或開刀;除非病人實在擔心、想開刀,才會再判斷究竟可否穿刺或直接開刀。
觀察什麼呢?結節的大小、形狀等影像特徵和追蹤期間的變化,都是判讀重點。假設結節是發炎所引起,觀察期後漸漸縮小甚至消失,便可斷定當初是肺部發炎;如果結節邊緣形狀不規則,或看來霧霧的棉花狀,醫學上稱為毛玻璃狀病變(GGO),或一段期間後突然變大,都是異常訊號,有必要進一步處理。
但這篩檢標準也不是絕對,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台灣臨床腫瘤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就曾「虛驚一場」。
「每一年我都會自己做LDCT檢查,因為我們發現太多,雖然我沒有抽菸,但自己也會怕。」二○一○年,他檢查完後發現肺部有一個一公分大小結節,看起來好像良性病兆,接著連續三年追蹤都沒有變化,沒想到一四年突然變大成兩公分,決定開刀,「結果我開出來是良性的。」
現年六十七歲的高尚志不諱言,年紀越大越容易有肺癌,特別是五十到七十歲之間,一定要做一下檢查;年輕的則要看所從事的職業,是否接觸較多危險因子,還有三親等內是否有人曾罹患肺癌、自己有沒有慢性疾病等,如果沒有,罹癌機會比較少。
陳晉興則建議直系親屬有肺癌、長期吸菸或處於高風險環境、四十五歲以上的人,要做LDCT肺癌篩檢,替自己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