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的網路謠言進化不少,也更加地令人困擾。過去的版本,內容單一且謬誤很多,述說缺乏證據,也無圖表,只要稍加澄清,大眾便能明白這是假消息。
那天一位從事企劃的新朋友,因工作業務聯繫的關係,獲得了我的私人通訊方式。某日晚間,她突然傳來訊息。
「我覺得我最近常忘東忘西的,我擔心以後失智。你之前說要控制三高,才能預防失智,對吧?」
「對啊。」
「可是……我看網友轉貼的文章,提到膽固醇被誤會,所以已經取消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限制。所以多吃沒關係,這樣是對的嗎?之前不是叫我們要少吃膽固醇?」
「這個有點複雜。這篇網路文章只對一半,最新的版本確實已建議取消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限制。那是因為研究發現,影響血中膽固醇濃度的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本身能否平衡代謝,而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攝取量,對於血中膽固醇濃度影響很小。
「但是下半句有問題,所以解讀成這樣就可以多吃含膽固醇的東西是錯誤的。國際準則並沒有這樣說。應該是說,如果罹患了高膽固醇血症,只靠飲食限制並不可行,還是要服藥來控制才有效。」
「聽不太懂。但就是膽固醇還是不可多吃,對吧?」
「是的。」
網路上錯誤的醫療資訊,一再進化
最近這幾年的網路謠言進化不少,也更加地令人困擾。過去的版本,內容單一且謬誤很多,述說缺乏證據,也無圖表,只要稍加澄清,大眾便能明白這是假消息。
但升級過後的版本就麻煩了,不但動輒搬出某某專家、博士的頭銜,或是胡亂引用翻譯錯誤的國外研究論文,然後寫上一段看似邏輯的科學論述,再附上精美的照片或插圖。
除此之外,最可惡的就是黑白混雜,常常上半句是正確的,下半句卻是胡謅,讓人不易分辨。組合成一台拼裝車之後,便在馬路上馳騁過市,亂起喧囂。
再加上媒體總是喜歡報導新奇的內容,一旦刊出,總是吸引成千上萬的按讚或是分享,但等到醫師或是專業人員提出異議或是糾正,卻往往不見大幅更正報導,如此惡性循環,正確的消息往往被淹沒在謬誤的消息之中,茫茫網海難尋。
關心健康與醫療訊息的親友們,總是擔心遺漏了好的東西,或是新的訊息。於是總愛打開雷達,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這樣雖然得到了豐富的訊息,卻也產生了太多雜訊的問題。
畢竟資訊這種東西,並非多就是好,而要能慎重篩選,去蕪存菁,才能得到有用的部分,就好像是加裝了濾波器一般,濾過那些不重要或是錯誤的假訊號。
在這個知識為王的時代,應該讓醫師成為你照護路上的好朋友。
建議各位有疑惑時,應該和專業人員討論,或是參考相關疾病團體所發布的公告,藉以辨識資訊的真假。
別當「鍵盤醫師」
「醫師,請問您認為我媽媽是什麼病?」
「阿茲海默氏失智症。」
「啥?為什麼不是躁鬱症?」
「為何你會認為是躁鬱症?」
「因為來之前,我搜尋了一下,上面說躁鬱症就是有……我媽媽的狀況跟網路上寫的很像。這不就是躁鬱症嗎?不過,既然醫師你認為是失智症,可不可以開銀杏給她吃呢?」
「為什麼你會認為要開立銀杏呢?」
「不是這樣嗎?我在網上查詢了失智症的治療,上面很多文章都是在講銀杏,所以我以為是要吃這個比較好啊。」
之前在網路上流傳一段趣味影片,內容是「一分鐘惹怒醫護人員的方法」,生動地刻畫了網路世代「上網,但還是迷惘」的情形。尤其是在健康醫療常識上,許多民眾在就醫之前,可能會先上網搜尋資料,甚至扮演起「鍵盤醫師」,推論自己或家人的病情。殊不知常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不但對於協助親人就醫幫助不大,有時還會提供錯誤觀察,誤導了醫師的判斷。
因此在本書的其他章節中,我也試著說明,家屬需要提供什麼資訊,以協助失智者的醫療過程,尤其是初次就醫的個案,需要親友家屬提供更多的病史及觀察心得。
我想提醒的是,我並非主張不可使用搜尋引擎,或是不要上網。其實我並不反對萬事問谷歌,因為也是有許多病患和家屬搜尋了相關的內容,才警覺到可能是罹患了失智症而來確診。網路的確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
但是我也要強調,不能凡事只信谷歌,尤其是疾病需要臨床醫學診療,醫師實際地與病患面對面來問診評估是很重要的步驟。
雖然有國際標準的診斷準則,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凡事也都有例外,醫療更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需要仔細地思考推敲。
在與醫師討論疾病相關的種種問題時,我建議以病人為中心的立場,採取開放的態度,進行多方的討論,這才能讓患者得到最好的診療。
書名: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
作者:蔡佳芬(台北榮總精神科/失智症研究中心 主治醫師)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0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