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議員童仲彥家暴新聞持續延燒,記者採訪第一句話總是問說「他學歷(劍橋大學碩士)很高耶!」身為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的洋蔥醫師澄清,家暴與社經背景無關,臨床上遇到不少高社經地位的患者。
網路上有個諷刺的說法,家暴者每次原諒的結果,就是最後拿不到那束花,因為花只能放在墳墓前。蚊子老師說,每次看到這個訊息就會產生心悸,臨床上確實有許多高社經背景的患者,甚至有些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有此困擾;初步分析,應受傳統影響,潛意識還是覺得「被打求救很丟臉」或「以前就是這樣,過了就好」。
臨床上其實不少家暴的案例,洋蔥醫師說,家暴指的是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衝突,一般來說都是長時間所造成,研究也顯示,會求助專業者大概都已經發生家暴一、兩年了, 這些人特徵是情緒管理較差、控制慾較強,往往是從小動作開始,會先拍桌子嚇嚇對方,接著就是摔杯子然後才是動手打人,嚴重者會拳打腳踢。
在診間,洋蔥不時會遇到家暴求救的個案。一名40多歲的業務,平常靠喝酒紓壓,但總覺得很奇怪,自己很認真跑業務,但老是被主管嫌工作能力有待加強,覺得很煩,但又怕丟了工作,不敢跟老闆生氣;他太太在工廠上班,回家還是要煮飯、洗衣、燙衣服,但這業務老是覺得太太什麼都做不好,有次太太就說趕快去工作,家裡開銷大,患者就覺得太太在諷刺他、批評他,拿電熨斗攻擊太太,太太因此送急診,家暴成立,太太為此還申請保護令。
這些人為何會對身邊人動手?
洋蔥分析,有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生理上即肢體暴力的加害人,以男性居多,且與酒精有關,喝酒會讓理性大腦功能下降,較容易情緒衝動、失控,進而攻擊對方。
心理方面,這類個案平常情緒管理就欠佳,容易情緒衝動、失控,控制慾也較強,希望別人都順服他的意見。環境方面則是,以前是受害者長大變成加害者,這類個案出現對加害者認同的狀況,像上述業務,協談時就說爸爸喜歡打媽媽、罵媽媽、攻擊媽媽。
當遇到家暴時,該怎麼辦?
洋蔥和蚊子老師都強調,第一個原則是「不能隱忍」,因為隱忍會讓家暴變成惡性循環,大家總覺得「法不入家門」、「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這些都是迷思,必要時真的需要專業介入,安排加害人做好情緒管理,如果已發生過家暴,不確定會不會再次發生,建議可以在入門口放個小包包,內含身分證、健保卡、零錢等,一旦發生家暴,便可以迅速拿起小包包趕快離開現場,到安全地方報警或打113。
如果隱忍家暴,洋蔥警告,加害者很容易就打得更兇,掉進暴力循環之中,發生家暴後,如果因為對方道歉、送禮而選擇原諒,會進入蜜月期,此時雙方無法好好討論將下來該如何互動,反而壓抑心中不滿,接著進入衝突期,暴力方式就會越來越可怕。
最後,面對家暴者,蚊子說,「愛可以改變一切」這句話並不適用,反而是一句魔咒或說是黑色咒語,非常可怕。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至少半年到一年可以見效,最主要是可以預防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