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便祕與腹瀉的經驗,雖然不是大病,但卻讓人坐立難安、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專家表示,搞定腸道其實很簡單,只要三餐定時並保持愉快心情,就可以避免腸道作怪。
腹瀉便祕交替 小心腸躁症
腸躁症患者的人數可能多出你的想像,根據醫學報告統計,腸躁症盛行率三%到二○%不等,歐美學者調查也顯示,腸躁症是僅次於感冒,導致患者無法工作的原因。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鴻運打趣地說,腸子也是有個性的,暴躁起來就會腹瀉,墮落起來就會便祕,與壓力、情緒和飲食等都有關係,前提是須經過醫師完整檢查,排除腫瘤、息肉、潰瘍以及新陳代謝等疾病。
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吳明賢解釋,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胃障礙,患者會反覆覺得腹部不適,排便習慣也因此改變,目前認為腸躁症是一種腸道的神經性疾病,起因是感覺運動功能失調,屬於慢性疾病。
便祕是徵象不是病
想要改善腸躁症,吳明賢強調,一定要學習如何與腸躁症相處,很多病人喜歡問很多醫師的建議,常常愈問愈多反而愈煩惱;想要改善腸躁症,得多管齊下,用藥外,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飲食則務必三餐定時定量,避免太刺激的食物,或是吃太飽造成腸胃負擔。
除了腸躁症外,另外一種常見並讓人難以啟齒的就是便祕。便祕有多盛行?研究統計顯示,有一二%到一九%的人有此困擾。如何去定義便祕?大家都是「憑感覺」,有人認為一天沒排便就是,有人認為想上卻上不出來才是,但大多數醫師認為,便祕得每周解便次數少於三次才是。
「便祕是徵象,不是疾病。」吳明賢解釋,如果排便一天在兩次以內,或兩天一次,自己沒覺得不舒服,就不是便祕;但若是三天以上沒排便,身體覺得不舒服或有精神上的困擾,就需要看醫師。
一般人會覺得男性比較容易便祕,其實不是。吳明賢說,女性先天腹部肌肉比男性弱,加上荷爾蒙影響和懷孕等因素所致,便祕的女性多於男性。陳鴻運則說,女性生性害羞,工作時候想上廁所卻忍著不去,隔十分鐘後,大便中的水份會被大腸吸乾,很可能就便祕了。
陳鴻運還說,若工作性質是常出差、旅遊的人或需要久站的櫃姐等,也會因為不方便上廁所,容易產生便祕的問題。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可以先從飲食和生活習慣調整;若沒有效果,就得就醫排除其他疾病或癌症的可能。
大腸癌與便祕無因果關係
「持續便祕會變成大腸癌嗎?」由於近來大腸癌連續站穩國人癌症新增人數的第一位,這成了腸胃科診間的「熱門」話題。吳明賢說,兩者並無因果關係,大腸癌警訊之一是「突然大便習慣改變」,如原本兩、三天解便一次,突然變成七、八天一次,或是便形原本正常,突然變得很細、很軟。
俗話說「病從口入」,腸道不健康很多是「吃」出來的。陳鴻運說,很多人對飲食與排便有不正確的觀念,如具有止瀉效果的蘋果易增加便祕機會;乳製品吃多,或含鈣、鋁的胃藥、抗憂鬱劑、貧血藥、止痛藥及巴金森氏症藥物等的服用,也會造成便祕。
要處理輕微便祕其實不難,要的是決心,吳明賢和陳鴻運都建議,一定要多喝水、多吃蔬果、多運動,而現代人習慣長時間久坐,也會讓腸胃蠕動變慢、排便不順;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健康的良好習慣,一周至少要運動三次。
此外,高纖飲食也很重要,舉凡帶梗蔬菜(如芥藍菜、空心菜等)、水果(如奇異果等)、糙米等都是,另外如豆漿、優酪乳、綠茶等也屬於高纖飲料。吳明賢特別提醒,主食也不能太少,現在很多年輕女孩怕胖,只吃一點點米飯,這樣反而會因為食物整體體積不足而導致便祕。
保養腸道其實不難,端看是否要立即行動罷了!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