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熱飲可能致癌的報告,引發全球關注,
食道癌罹病原因,不再局限嚼檳榔等壞習慣,吃過燙食物的風險也提高。
無獨有偶,二○一五年《美國預防醫學雜誌》與《生醫中心雜誌》刊載兩篇最新回溯性研究認為,除了熱飲以外,滾燙食物也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台灣食道癌權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認為,重點在「熱」,幾度不是重點,民眾飲食時,當舌頭覺得燙或是不舒服時,就應該把湯或熱飲放涼一點再喝。
李章銘解釋,食物或飲料幾度會導致食道癌很難界定,世衛訂六十五度是比較寬的範圍,這樣的結論是透過詢問患者而來,但患者講的未必就是真的,因為不大可能有人喝飲料時去測量溫度,因此重點在感覺到燙時,就先不要喝。
怪現象 不菸不酒也罹癌
食道癌分成兩種,一種是腺癌,另一種為鱗狀細胞癌,又稱為扁平細胞癌,非白人區域如中東、南美洲、亞洲等,有八、九成的患者都是鱗狀細胞癌。李章銘分析,由於食道沒有漿膜層保護,相較於其他癌症容易向外擴散,也因此患者發現時通常已經第三期。
今年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一三年食道癌新增二千四百九十六名個案,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九名;每年食道癌手術六、七百例。
「以往食道癌患者都是抽煙、喝酒、嚼檳榔的人居多,這幾年的『奇特』現象,就是有些病人沒有這三個危險因子,但都愛吃熱食,而且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高溫食物容易刺激食道壁,風險因此增加。」李章銘分析。
沒症狀 多數第三期發現
▲點擊圖片放大
由於早期食道癌沒有症狀,隨著病情的嚴重度增加,患者感受到吞嚥困難、咳痰中帶有血絲、嘔吐等,才會就醫,此時大都已經是第三、第四期,死亡率較高。以往治療食道癌很令醫生洩氣,開一台食道癌手術,要切除、重建並接穩口腔與胃部,等於是三台大刀,技術上也遇到瓶頸。
隨著醫療的進步,目前有九成食道癌都使用微創手術,病情較困難者就用達文西手術(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系統,透過精細設計的手術器來進行手術,可以讓手術風險降低);加上化療、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減少,治療效果較以往好很多,患者五年的存活率也接近一半,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癌症期別可以降低,譬如從二、三期,變成一、二期,甚至零期。
早期食道癌可以透過內視鏡進行黏膜切除術、電燒或光動力來治療,一星期後就可以恢復進食,不影響生活。因此李章銘呼籲,有抽菸、喝酒和嚼食檳榔習慣者,超過五十歲建議做消化道內視鏡篩檢,提早發現及早治療。
這次世衛組織發表熱飲可能致癌的報告引起全球注意,主要是世衛將咖啡從二B等級致癌物(動物實驗可能會致癌,對人體致癌證據不足)降級到第三級(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都無證據顯示會致癌),如同宣布咖啡是安心的飲料;但世衛提醒,如果是熱咖啡,就一點都不安全,尤其是六十五度以上咖啡,還是二A等級的致癌物(動物實驗會致癌,但人體致癌證據不足),列同等級的還有熱茶和熱飲。
毒物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世衛將物質分為不同等級的致癌物,主要是提醒民眾,這些物質或食物有致癌的風險,並不是吃到就會得癌症,「這是相對風險的概念,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適可而止。」
台灣人愛吃火鍋,醫師建議喝湯前最好吹涼一點,比較不傷食道。(圖/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