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知道,急性發炎或是剛受傷的時候要「冰敷」,而慢性發炎或是慢性受傷的時候則要「熱敷」。但你能清楚分辨急性或是慢性發炎嗎?
萬芳醫院復健科主任張光華說:「我們不妨先將疼痛分為0~10分,假設自己一直有痠痛的小毛病約4分,這時想讓痠痛得到緩解就可以利用熱敷;可是有一天做了某個動作或受到撞擊,這疼痛突然加劇變成7分,那麼就要改為冰敷,因為從4分上升到7分代表著急性受傷。」
一般來說,冰敷是以「事件發生」當下開始算起24至48小時,之後請調整為「熱敷」,也就是24~48小時之後。
冰敷主要目的是讓冰敷部位的溫度降低,讓皮膚與皮下的血管收縮,減少局部的血液循環,進而達到鎮痛、消腫、止血等作用。「換言之,當懷疑有出血風險、急性發炎、腫脹就該採冰敷,」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將冰塊放入塑膠袋或拿出冷凍的冷敷袋,再以毛巾包覆放在患部冰敷,一天之內冰敷數次,每次不要超過15~20分鐘,通常冰到讓患部有稍微麻木感就可以停止,冰敷同時可以加上按摩,利用畫圓的方式將冰塊(冷敷袋)放在痠痛的部位,施加一點壓力輕揉按摩。但如果冰敷讓你更不舒服,就不要勉強。
當腫脹的情形已經減緩,這時就可以開始進行熱敷。
熱敷可以提升肌肉溫度,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新陳代謝,有助於移除肌肉疲勞或受傷後所產生的發炎物質,讓痠痛的症狀得以緩解。一次熱敷大約是15~20分鐘,溫度大約在攝氏45度左右,請不要過熱,以免燙傷。
有些人會自行購買紅外線燈的熱療儀器,利用「紅外線」照射皮膚,讓身體溫度升高,達到熱敷的效果。然而,紅外線有幾個缺點,其中之一就是有“燙傷?的疑慮,「很多人在使用紅外線燈時,一開始都不覺得熱,過一段時間才有燙的感覺,這時應立即拉長照射部位與紅外線的距離,否則很容易有燙傷、起水泡的危險,」張光華提醒。
其實,「濕熱」較容易傳導至皮下組織,「乾熱」極有可能只是單純表皮溫度提高而已,張光華進一步拿“饅頭”與“麵包”做比喻,前者藉由蒸氣原理不需要高溫即可達到膨鬆,後者則是得利用高溫烘烤,才能鬆脆、好吃。此外,使用紅外線時應避免眼睛直視,否則可能有造成白內障的疑慮。
急性運動傷害的處理
急性傷害的最佳處理時間是在24到48小時內,並遵循「PRICE」原則——
Protection:在急性期傷害發生時,檢查傷勢之後,應馬上保護傷處,避免二次傷害
Rest:停止活動,讓患部休息,減少因活動引起的疼痛、出血等,預防傷勢惡化
Ice:每小時冰敷15~20分鐘,避免傷處發炎惡化
Compression(壓迫):使用彈性繃帶或運動護套對受傷部位進行壓迫,避免繼續出血、消除腫脹;使用繃帶鬆緊要適中
Elevation:盡量抬高受傷部位,超過心臟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