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 為現今醫學臨床上常見周邊神經病變之一,好發於女性、中年族群、體型肥胖者及長時間從事手部勞動及手工業製造業者,並可能與解剖構造特點有關(手腕的前後徑較長、腕隧道截面積較小)
其病理機轉,目前主流研究認為是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受到機械性壓迫與局部神經組織的缺血所導致,長期機械性壓迫會造成神經的去髓鞘化進而影響神經傳導阻斷;另一方面神經組織缺血,可能會導致神經軸突受損;實際上腕隧道症候群的致病機轉非常複雜,也使得臨床上病人的症狀表現多樣化。
腕隧道症候群有許多種治療方式,取決於症狀嚴重度、病患的意願以及醫療的可得性等。針對輕度及中度的腕 隧道症候群患者,保守治療通常為首先考慮的選擇,包括有手腕副木的使用、藥物注射治療、超音波和物理治療等,其中局部注射類固醇於腕隧道的短期效果雖佳,長期效果會在幾個月後逐漸消失,需持續接受注射;有些病患會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症狀改善率高達70%以上,但仍有部分病人會復發及發生手掌指無力的後遺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針灸可應用於疼痛治療和周邊神經疾患,其具有應用便利、治療簡單省時、安全較無副作用等優點,臨床上也常應用於腕隧道症候群的病人,治療的穴道包括內關和大陵穴等;目前治療機轉以減輕局部壓迫發炎反應和調節周邊免疫功能為主,但確切機轉仍帶近一步確認;有研究指出電刺激有提升周邊神經損傷後微環境中的神經生長因子的作用,並可以改善受損神經支配的運動終板內營養物質含量和結構,進而達到治療周圍神經損傷以恢復功能;另一篇研究則指出,在腕隧道症候群病患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後,立即給與一小時的直接神經電刺激,在後續的運動單元估計值(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和神經電生理測試都有顯著提升。
近幾年來,針對慢性疼痛患者,在超音波定位下施以介入性治療 (intervention),已逐漸受到重視,包括局部麻醉治療疼痛或是組織切片等,但臨床上將針灸治療搭配超音波的研究非常少見,原因可能與穴位的定位並是以解剖而來,但部分穴位具有危險性,可能會造成氣胸或脊髓傷害,同時要避免多餘組織傷害(血管或神經),利用超音波定位深度位置實有其必要;傳統醫學科為第一個結合針灸、電刺激,並在超音波的診斷測量和導引之下(與西醫骨科和復健科合作),進行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期望能提供臨床上另一種更安全有效的選擇,以增進病患的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 sushi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