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孩子越生越少,身心科醫師卻發現,要求休學療心的學生越來越多。有4大隱憂,造就怨天怨地的魯蛇心態…
高中名校少女,告知父母自己遭幾個同學霸凌,壓力大到出現幻聽。家長到校興師問罪,對於老師和校方的態度不滿,震怒之下決定讓女兒休學,尋求身心科醫療團隊協助女兒療傷。只是女兒到底是受了什麼委屈,父母都說不清楚。
社會急遽少子化,短短半年內走進洋蔥醫師診間的青年學子卻越來越多,年齡橫跨國中、高中、大學都有。他們在人際關係或課業方面,因為太在乎他人的反應、偏低自信,出現不合理的畏懼,進而干擾日常生活、削弱面對挑戰的應變能力。
身心科醫療團隊能幫助他們學習放鬆和人際技巧,但最令洋蔥醫師擔心的是,這些孩子總是非要休學不可,並且隱約透露出一種怨天怨地、漫無目標的畏縮心理。
「少子化衍生的過度保護、年輕族群個人主義盛行、教育制度的不確定性、師生關係的惡化」洋蔥醫師觀察到,這4點,是造成許多家庭和學校難以攜手協助拒學孩子的主要原因。
教育心理學學者吳靜吉教授根據成人發展理論,引導青年思考人生的4個大夢,包括「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生志業、愛的尋求」,洋蔥醫師很認同。但如果一個人從小被過度保護,養成過度畏懼的性格,當他開始面對外界,就會特別緊張、沒自信,進而逃避各種學習獨立和應對進退的機會。就不懂得去尋求友情愛情,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理想的處理方式不是休學,而是繼續留在壓力環境裡,藉由每個機會去學習解決問題、提升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洋蔥醫師說,這需要學校和家庭之間密切的良性互動,但教育制度的不確定性、親師關係的惡化,都會加速適應不良的孩子從頻繁的遲到,惡化到曠課、休學。
父母教養雖有影響,但人若習慣將人生的不順遂,都歸因於父母犯錯、家庭境遇差、社會不公不義等外部因素,等於也忘了反省自己應負的責任。
「人終究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蚊子講師說,孩子和父母各有各的問題,在年歲增長的必然過程中,勢必要為自己的人生擔任起導演的角色。把時間花在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父母不了解自己,不如捫心自問:我的責任在哪裡?我可以改變什麼?我有努力了解過父母嗎?心態的轉變,正是脫離魯蛇一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