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一夕奪走至親摯愛之後,世界繼續轉動,倖存者的生命,卻如同凍結。若想助他重拾熱情活力,千萬別提這句話…
第一個月,他整天想著「如果…就不會出事了」,想到難以成眠。看到車禍相關的新聞資訊或畫面,就怕得發抖。有時終於夢見心心念念的妻兒,場景卻是她們掉到深井裡,他無力救援,大聲呼喊也沒人理會。
第二個月,他開始喝酒。喝到昏睡就不會感覺痛苦,他便越喝越多。他日夜顛倒,渾身酒氣、眼神空洞、木然不語,簡直是活死人。家人嚇壞了,好說歹說,把他帶到洋蔥醫師的診間。
洋蔥醫師說,經驗到嚴重威脅生命的事件後,一個月內的身心障礙稱為「急性壓力症」,包括強烈焦慮、憂鬱、害怕、無助、憤怒和情緒失控。超過一個月沒改善就是「創傷後壓力症」,通常起伏持續到1年後,以第一個「事發周年紀念日」為重大關卡,有些人甚至有輕生念頭。身邊人能否長期陪伴,對倖存者復原的至關重要。
如此漫長的日子,除了接受必要的醫療輔助,家人朋友該如何陪伴? 首先要禁說「不要想這麼多」。
蚊子講師的2位至親在一年內相繼因病過世,連續的打擊讓她沒心情吃喝,體重驟減10公斤,虛弱得只能臥床,那時常有人對她說「不要想那麼多」。每聽一次,就形同一把刀在心上劃下去,不但無助於脫離悲傷和負面思考,只是一再加深罪惡感而已。
當時洋蔥醫師知道,任何言語都比不過4件事情:傾聽、陪伴、支持、帶動。他就靜靜待在她身邊,不刻意講什麼,也不引導她說什麼,只是等待她說任何想說的話,並回應予同理和支持。他每天帶她起身做些簡單活動,伸展操、散散步、泡杯茶…只有5分鐘也好。他相信她、等待她自己慢慢振作起來。
蚊子講師分析,陪伴者常因心急而說個不停,其實很多「非言語」的互動,更能表達出溫暖的接納、陪伴、關懷。洋蔥醫師則提醒,整個療傷過程,最好有至少3個人一起分擔,比較不會彈性疲乏,此外,起身外出活動很重要,除了有助調整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也能轉移注意力,讓人慢慢脫離哀傷。
在家人、醫師、信仰團體的多方支持下,這位哀慟的父親,以孩子的名義成立助學基金會,度過了第一個周年。他開始感覺,生命幽谷有柔光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