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丈夫的病,她比路人甲還冷淡。若你的另一半跟她一樣,就明白多少冷淡,就有多少心痛。
只不過,他嚴格控制自己走路轉彎的角度,都要是直角;他每天洗澡要2小時,仔細到像是每根頭髮都要一一洗過。他面對生活和週遭人的態度,通常被抑鬱、憤怒、焦慮、挫敗、內咎等情緒淹沒。他常碎念牙齒好像磨歪了,鞋子可能碰傷了,衣服似乎快破掉了…擔心過度的結果,連一些尋常的小決定,他都要猶豫很久、很久。
他患了強迫症,發病已經2年,走遍醫院診所,病情卻無法穩定,最嚴重時只能住院,工作也沒了。連自己的生活和心情都掌控不住、照顧不好,他也沒有餘力對家人付出關愛,更別說是分勞解憂了。
與他一起生活的,是太太和就讀國高中的2個兒女。其中一路陪伴奔走就醫、雙方關係受到最大衝擊的,就是太太。
太太也40多歲,獨挑家計已經超過1年,還是儘量抽空陪著看診,但2年下來,她已經從積極和期待,趨向冷淡和絕望。在診間她不帶感情的提供理性觀察供醫生參考,比路人甲還抽離;當丈夫又對各項檢查治療猶豫碎念,太太也懶得理會,總是不假辭色的說:不用想了,你要配合。
蚊子講師很心疼這位太太。她分析,即便現在看似冷淡,太太還願意陪同就醫,就能想見,她一定也曾經對先生的苦感同身受、極盡所能想拉他脫離水深火熱。只是這段時間,她一定也感受到,丈夫陷溺於負面情緒和極端行為後,已無法再像以前一樣愛她。她付出的一切,都得不到愛的回饋,一旦失去愛的回饋,親密關係通常很難撐下去。
洋蔥醫師也擔心太太的健康,可能出現憂鬱或焦慮等身心障礙。因為強迫症病人,大多不需借助機構或看護,得靠家屬付出大量情感去傾聽、陪伴、帶動,但他們大多只是病情起伏,很少完全康復,長久下來,家屬的挫折灰心是無比沉重。他建議,至少要有3個親友一起幫忙,別讓重擔只落在1個人肩上,遲早把人壓垮。
而這位丈夫的發病,除了本身體質因素,也與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有關。洋蔥醫師說,例如幼兒期進行如廁訓練時管教過當、長期受到長輩「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教養,使他們從小就既壓抑又憤怒,年輕時就會顯露出思想和行為的強迫傾向,像是特別在乎某些標準、不知變通,甚至是重複的清洗、檢查、擔憂,情緒也大多是負面。父母對孩子多些耐心和尊重,就能避免孩子日後受到強迫症的荼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