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7月1日起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分三階段開始施行,104年12月31日新制全面上路。食品含有3%以上基因改造原料就必須標示,包括早餐穀片、豆腐、豆漿、素料、冷凍餅皮或餡料、泡麵調味包、醬油、芥花油、高果糖糖漿等,從早餐、零食到調味料只要含有基因改造相關原料,全須說明是否使用基因改造原料。
何謂基因改造食品(GMF,簡稱基改食品)
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中,對「基因改造」之定義為: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因此基因重組技術是無物種限制,可以是微生物、植物或動物的基因,所以吃到「含比目魚基因的番茄」、「含蠍子基因的玉米」是很有可能的。目前市面上基改食品以三大類方式呈現(以黃豆為例):
食品本身含有新基因--含抗除草劑農藥基因的黃豆
加工食品成份含有新基因--基改黃豆做出的豆腐、豆漿
純化精製的食品--大豆油,其原料雖為基改黃豆,純化精製後不含有新基因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爭議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嗎?世界衛生組織(WTO)指出:『現今國際市場上的基因改造食品均已通過安全風險評估,不大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導致危害』。因此,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基因改造食品對人體健康『沒有立即的危險』。而基因改造食品除了對健康安全有所爭議外,對環境生態而言,含抗除草劑基因的黃豆,大量施用除草劑,使得土壤及水源嚴重污染,雜草多樣性嚴重降低,鳥類、昆蟲也因此找不到雜草、果實、種子食用而滅絕,使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生態平衡;農藥也會誘發雜草、害蟲產生抗藥性,導致超級抗性雜草、超級抗性害蟲產生。另外,人類透過基因技術創造新物種,是否違反自然;含蠍子基因的玉米是葷食還是素食呢?
基因改造食品標示新制
台灣進口的黃豆和玉米,有高達九成都是基改黃豆,五成是基改玉米。而基改食品安全性在台灣也引起正反兩方的戰火,贊成的人認為只要做好源頭管理,並標示清楚,吃不吃基改食品應讓消費者自行選擇。
自103年2月修訂公布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後,目前核准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為黃豆、玉米、棉花及油菜四類,棉花和油菜多以榨油為主,黃豆、玉米則普遍出現在日常食品之中,如各式豆製品、玉米穀片、玉米粉等;而國際間商業化種植之基改作物還有甜菜、苜蓿、木瓜、南瓜…等。
為強化基改食品標示資訊之揭露,以提供消費者知的權利,衛福部宣布基改食品標示新制於104年7月1日起分三階段施行,擴大實施範圍,凡用到基因改造原料、添加物或散裝食品都須依新制標示。本次修訂重點包括: 1.擴大實施範圍,將現行包裝食品擴大至食品添加物及散裝食品。 2.非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非有意攙入基因改造食品原料超過3%,即視為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須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較現行5%規定嚴格。 3.直接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於終產品已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轉殖蛋白質之高層次加工品(如黃豆油、醬油、玉米糖漿等),由得免標示調整至應標示。
如何避免基因改造食品
從早餐、零食到調味料,基改作物以各種型式隱藏於日常飲食當中。基改食品無法從外觀判斷,例如有人說黑肚臍的黃豆就是基改黃豆,但台灣本土的黃豆如高雄8號、10號、花蓮1號都是黑肚臍。所以基改作物無法從外觀判別,必須透過儀器檢驗才能辨別基改與否。在此提供幾個簡單選擇食物避免基改食品小原則:
一. 購買台灣在地生產的農產品:
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商業化種植,因此只要是台灣在地生產的農作物,都是非基改的。
二. 有機一定是非基改:
依照『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品加工驗證管理辦法第六條附件一』:「不得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所以只要是台灣有機認證的食品,也都是非基改的。
三. 看食品標示:
104年12月31日起所有含基改原料3%以上的食品,都需標示。
四. 減少食用加工製品:
早餐的玉米穀片、零食中的玉米棒、玉米餅、甜筒,烹調用的米玉粉,大都是以基改玉米為原料,素食中的豆腐、豆乾、素肉素雞等加工製品等,也大多是使用基改黃豆為主要原料。因此,多食用原態食物,少食用加工製品,就愈能避免食用到基改食品。
基因改造食品新制於104年7月1日起陸續上路,以後無論是農產品型態的食品原料或是餐廳、小吃店的產品,只要用到基改食品都需標示,以供消費者選擇。無論你是否在意食用到基改食品,希望在這場基改食品管理的變革後,消費者能拿回選擇食物的主導權。
基因改造食品新制於104年7月1日起陸續上路,以後無論是農產品型態的食品原料或是餐廳、小吃店的產品,只要用到基改食品都需標示,以供消費者選擇。無論你是否在意食用到基改食品,希望在這場基改食品管理的變革後,消費者能拿回選擇食物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