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有團體測出LINE的輻射是平常的五萬倍,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輻射列為2B等級致癌物,同級中有咖啡、泡菜、蛋糕等,這些人類常吃、常喝的食物到底毒不毒,如何判斷?
最近有媒體報導,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檢測多種手機,發現使用LINE後的電磁波高得嚇人,引起討論。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副祕書長邱春華指出,這是協會○一二年時的測試,最近再度引起媒體關注,但她強調「不要被數據嚇到了」,電磁波數值因各種原因而不同,這是當下檢測的數值。
通話離基地台遠 電磁波強
電磁波從宇宙誕生就存在,吳瑞北直言,「太陽光就是生物維生不可缺少的電磁波。」
但直到一八六四年後,人類才進一步了解電磁波的奧祕,隨著時代進步,人類也享受電磁波帶來的便利,學者研究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已幾十年,都沒能證明會影響人體健康。
全球手機用戶有四十六億,手機電磁波是否致癌,是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單位(IARC)
這是什麼意思?IARC針對成分或環境中的物質是否致癌,分成四大類(Group 1、2、3、4)。
第一類,是動物及人體試驗都顯示會致癌;第二類,則細分為2A、2B兩類,兩者「人體試驗」致癌性都是「證據有限」,但動物試驗方面,2A有充分證據會致癌,2B為沒有充分證據;第三類,是人體或動物試驗證據都不足;第四類,則是有證據支持「不太可能致癌」。
如此分類,一般人通常都能認同,第三、第四類對人體威脅不大,第一類則是非常毒,如戴奧辛、黃麴毒素等,都知道敬而遠之。第二類中的2A也不大會有爭議,如除草劑中常見的嘉磷塞等;但是「2B到底會不會致癌」就始終存在爭議。
殺蟲劑DDT 也列2B
進一步探究2B近三百項成分中,許多都為人熟知,例如Titanium dioxide(二氧化鈦)是合法的人工色素,許多零食、牙膏都使用;Carrageenan(卡拉膠)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甜食如蛋糕、冰淇淋常添加。
其他還有過期醋加熱恐產生的Furan(喃)名列其中;保麗龍(聚苯乙烯)碗遇熱恐產生的苯乙烯(Styrene)也在裡面;不過,最顯眼的要屬於滴滴涕(DDT),大家都知道它很毒,但卻沒有在第一類或2A類,而是在2B類。
同樣是2B群組,有人天天都碰的咖啡、蛋糕,也有恐怖的殺蟲劑DDT,該如何解讀?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認為,其中存在許多討論空間。會不會中毒,最重要的是每日攝取量、曝露量,過量才毒。他舉例,水是好東西,一旦過量也會水中毒。分類只是一個參考,全世界化合物那麼多,IARC沒有能力一一評估,像魚類中常見的孔雀石綠,致癌性已被證實,但尚未被歸到任何一類中。
有趣的是,這個分類也不是一成不變,如黑糖中被發現的丙烯醯氨,一九九四年被IARC從2B改列2A。顏宗海說,IARC會因為證據的更充分而調升或調降其致癌風險分類等級,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