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單純的生產意外,卻因病患、醫師溝通不良,加上民代推波助瀾,
引發台灣婦產科史上討論的高峰。婦產科醫師藉此呼籲:
懷孕與生產過程中,就算醫病雙方已盡百分百的努力,仍有難以掌控的地雷。
「這次事件,站在婦產科醫師的立場正好教育民眾:整個懷孕與生產過程,絕對沒有百分之百零風險。」台大婦產科醫師徐明洸說。
胎死腹中機率 千分之六
徐明洸指出,台灣懷孕與生產的檢查與技術幾乎與世界同步,死胎機率約為千分之六,與醫療先進的歐美國家相比毫不遜色。「這個數據還是身體正常的孕婦,如果是有狀況的孕婦;如懷孕二十周才出現徵兆的子癲前症,通常伴有蛋白尿或水腫,死胎的機率可能高達四○%。」
「很多懷孕與生產的意外發生,都是無法預期,甚至也搶救不回來的!」徐明洸就碰過印象相當深刻的個案,一位已經到醫院待產的孕婦,為了讓生產過程比較順利,就下床到醫院外面走走,沒想到胎兒發生了臍繞頸,即使回到醫院,仍然無法救回腹中胎兒的性命。
徐明洸解釋,胎兒在媽媽肚子裡靠著羊水與臍帶生存,多少會碰到被臍帶纏住的狀況,一旦纏繞頸部,就像突然被掐住脖子,短短一兩分鐘就會被奪走性命,狀況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此外,因為懷孕才出現的疾病也屬於高危險妊娠,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妊娠高血壓。
懷孕過程變數多,孕婦除了定期產檢,也要隨時留心本身與胎兒的狀況。(圖/Shutterstock)
死胎危險群 妊娠高血壓
「孕婦死產事件中,以妊娠高血壓最常見,包括孕婦、胎兒都可能有生命危險。」徐明洸指出,血壓高除了影響胎兒發育,也會造成胎盤提早剝離,導致早產;孕婦本身也會增加視網膜剝離、中樞神經受損、腦血管剝離等嚴重意外機率。
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孕婦,或是孕婦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病史,以及妊娠中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等都是危險群,如果原本有慢性症的家族史,或體重過重、高齡產婦等也容易發生。
本身若已是高血壓患者,懷孕前可以先向醫師諮詢,醫師除了會給予降血壓藥物外,也會給予硫酸鎂預防痙攣的發作,而且要經常抽血檢測鎂離子濃度,徐明洸說,「有妊娠高血壓者,更要特別與醫師配合,除了產檢次數要縮短,而且要特別注意胎動、有無異常出血(胎盤提早剝離徵兆)。」
胎兒血糖過高 恐致畸形
「血壓雖然可以控制,但無法改善與避免意外的發生。」妊娠高血壓極難對付,要治療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產」,徐明洸提醒。所以醫師會依照臨床狀況選擇適當的生產時機,特別是當孕婦血壓控制不住、胎兒出現生長遲緩等異常狀況時,都可能必須以生產來解決。
另一個高危險妊娠的危險因子,就是妊娠糖尿病。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說,當胎兒血糖過高時,器官通常長得比較大,相對就需要更費力的工作來運轉各個器官的功能,胎兒在比較累的狀態下,恐造成先天畸形、巨嬰症、死胎等狀況。
黃閔照也指出,只要能配合醫師,妊娠糖尿的孕婦還是能產下健康寶寶;但他也提醒,曾得過妊娠糖尿的女性,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比一般孕婦高,因此,生產完後,最好每年都要檢查血糖。
徐明洸強調,孕婦一個月才來看醫師幾分鐘,醫師很難全程掌握懷孕狀況,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孕婦本身的警覺性。由於胎兒每次睡眠只需四十五分鐘,因此,懷孕超過三十二周的媽媽,最好每小時觀察是否有胎動,不管是拍拍肚子或是喝糖水、聽音樂等方式,刺激胎兒動一下,提高警覺性,才能避免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