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科學界正在研究,為何全球過敏人口不斷上升,基改食品、生化食品添加劑,都是嫌疑犯,要避開食安風暴,有以下十一種特徵的食物,最好少吃。
這種多國禁用的殺蟲劑,竟在台灣的手搖飲料中出現,進入消費者的肚子,更恐怖的是,還不只一家飲料店DDT超標。
光靠檢驗,能防堵所有的食安問題嗎?DDT還是可控制的風險,面對基因改造食品,風險未知的狀況,你該怎麼選擇食物,才能保護自己?
基改食品的風險是什麼?「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是難以觀察,難以控制的。」台大醫學院副教授、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祕書長姜至剛認為,人類知識對基改風險還無法完全釐清。
有害基因進入體內 都可能會引發過敏
他認為,如果有害的基因進入體內,即使只有很少的量,都可能引發過敏,「很多疾病是這樣來的」,像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基因片段,「和人體內一些類風溼性的疾病產生的蛋白質序列相似,會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疾病。」姜至剛說。
今年出刊的《自體免疫學研究期刊》,內容指出,過多的糖、鹽、酵素、乳化劑等,基因改造相關的食品添加劑,會影響腸道細胞的健康,讓腸道過濾功能下降。外來的抗體過多,會升高自體免疫機制,影響健康,「有很多疾病,跟這個有關。」姜至剛表示,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小腸慢性發炎,增加癌症風險。
我們採訪美國馬里蘭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前主任羅揚銘,他研究食品科學超過二十年,也抱持相同看法,「基因本身的交互作用,我們還沒有全面的了解。」羅揚銘說,「某些基因可能對不止一項功能有影響,甚至可能對很多生理機能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在這些問題都還沒釐清的時候,就急忙推出產品,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
他表示,美國學術界正在研究,為何過去十年全世界的過敏患者都在上升,他創設的BioIntelliPro公司,在非洲和聯合國一起執行計畫,研究能不能用花生醬作為解決非洲饑荒的食物,結果發現,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雖基因相似度極高,但「美國黑人對花生過敏,非洲卻沒有人對花生過敏。」羅揚銘說。
「美國人對麵包麩質過敏的比率,一直在升高。」羅揚銘說。麩質過敏是一種腸胃道的疾病,症狀為黏膜慢性發炎,可能導致小腸絨毛受損。羅揚銘指出,過去科學界是用相當嚴格的標準審查基改食物,只能選用對人類、動物、昆蟲已知不會造成傷害的基因,但陸續有研究指出,部分基改作物,含有抗蟲害的化學物質,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後,腸道黏膜細胞極有可能也會受到傷害,這被學界質疑,是造成美國過敏患者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
成分標示落落長 台灣吃的是化工麵包
羅揚銘指出,「台灣是一個很好展示食品加工科技的地方」。這些新的食品科技,以添加劑為例,對人體並無好處,羅揚銘表示,美國麵包成分一兩行就能列完,但台灣便利商店裡賣的一個「化工麵包」,成分竟長達二十行!「美國麵包我吃半個就飽了,台灣麵包我吃兩個還不會飽。」台灣食品追求賣相、口感,但添加了太多複雜的成分。
「美國的作法,是建立食品的成分標準。」例如果醬,美國聯邦法規規定就有二十幾種水果,用這些作為原料的,才能叫果醬;如果是東歐來的新水果,也能做,「但要標註是非傳統(non-traditional)果醬」,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二十幾種水果是確定的安全品種,新的水果安全性還不確定。」羅揚銘說,像咖哩粉,美國法規規定,有六十幾種材料混合,可以稱作咖哩,但其他不可以添加。從標示下手,讓傳統、安全的食品,和創新但風險還沒有完全確定的食品,區隔開來,讓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但台灣還沒有這樣的東西」。
十一項選食物原則 深度加工的不要吃
他分析,許多食物為了增加賣相,放了很多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例如香草精、香料、維他命甚至味精,大都是用基改的細菌生產的。
羅揚銘認為,食物與藥品不同,食物是不須處方,也沒有限制用量的產品,以前,人類長期累積的經驗,讓人們認定食物「基本安全」,但面對人工創造全新的食物,「我們應該是知道多少,說多少」,誠實地面對科技,而不是貿然擁抱未知的風險,才是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