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進補,夏天有「涼補」,冬天更有所謂的「溫補、熱補」,但你知道嗎?「藥食同源」,唯有「補對」才可以改善體質,打造不易生病的身體!
有些病症問過再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此階段養精蓄銳,正是為來年「春生、夏長」而準備。所以說,怎麼可以不補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西醫病房主任陳建宏表示,在進補之前要先釐清「補」的觀念,所謂的補並非只是把體質往上揚,而是將體質矯正回正常範圍;如當火氣很大時,利用藥膳降火氣也是補的一種。換句話說,「進補是將身體調和在陰、陽、氣、血之穩定且和諧狀態。」
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的人都適合進補,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楊賢鴻進一步指出,由於體質的因素,若選用的食材不適合,則會導致反效果,真要進補,最好先請教中醫師。
然而,有部分的人的確不宜進補,如輕者的感冒、慢性發炎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的腫瘤、癌症……等,都不建議亂吃補,「因為這些生藥食材有可能活化白血球,讓發炎反應更為嚴重!」楊賢鴻提出警告。
嚐嚐看再微調比例
補藥可以分為「補氣、補血、補陽、補陰」四大類,不同體質所需的補藥當然就不一樣。該如何補才不會傷身?陳建宏說:「沒有生病的人要知道自己的體質,已經生病的人就要知道自己的『證型』,了解越多,越正確,才不會『補』出顛倒的錯事。」
然而,這對民眾而言的確是有難度,陳建宏提出「觀察吃後的反應」。就以市售常見補氣、補血的四君子湯、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為例,若吃完後身體出現口乾、口苦、大便不順、小便顏色變深,表示有上火的情況,屬於「熱性體質」,就不太適合這些補氣、補血的藥膳。若吃完後沒有口乾、便秘等現象,反而讓你更好入睡,則屬「寒性體質」,當然就適合上述的藥膳。
楊賢鴻則說:「藥膳沒有絕對適合與不適合;常聽到病人喊著吃四物湯後容易口乾舌燥,其實這是正常的反應,如果沒有感到口乾舌燥,可能要懷疑藥材的品質。此外,有些人吃後會有腹瀉的情況,則是因為刺激平滑肌收縮所致。」那麼,下次再吃四物湯時,記得將藥材比重放少一點,水放多一點,湯少喝些,就能改善腹瀉的情況。至於口乾舌燥、容易上火者,請盡量改在冬天吃四物,不要在炎熱的夏天食用。學會觀察吃後反應,適當的調整藥材比例,就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至於,全家人該如何一起進補,楊賢鴻說,當天用餐者只要沒有感冒、腫瘤、慢性發炎性疾病,秉持「少量」的原則,小分量的享用,且不要太頻繁吃同一類藥膳,並利用富含多醣體、維生素、礦物質的菇蕈類來增加蔬菜的變化,亦能補得更健康。